9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点亮“技能之光”:天津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的报道。
金秋九月,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开赛。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45名选手,角逐109个项目奖牌。58岁的“老师傅”、16岁“小工匠”,硕士博士、企业员工同台竞技。9月19日大赛闭幕,各项目“冠军”将出炉。
校企共育、产教融合、涵养工匠——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不断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培育了一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努力让技能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搭台子,校企携手培育技能高手
近日,记者来到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培训中心,其焊接实训区内钢花飞溅,热火朝天。朱乾瑞正娴熟地操作着机器,一脸自信与从容。
作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朱乾瑞两年前在学校组织下初次来这里观摩实习,走进了“金属缝纫师”的世界。手工焊接、机器人编程……一系列培训课程让他对焊接工作充满了热情。毕业后,他如愿进入该企业工作。
再次踏入实训区,朱乾瑞的身份已转换为企业的管培生。“在这里学到了不少实操技巧,希望自己未来能走上公司的技术研发岗位,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国工匠’。”朱乾瑞说。
“‘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既有利于职业院校提升课程适用性与人才匹配度,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让员工更好掌握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万晓玉说。
制定出台《天津市技工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鼓励技工院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支持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新专业……近年来,天津人社部门不断探索,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持续发力,引企入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培养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天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立国说,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引导教学,支持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与奥的斯电梯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立企业订单班,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把企业的生产环境、工作模式、技术标准原汁原味地体现到技工教育教学中,实现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如今,天津当地不少企业与职业院校并肩育人,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智能安防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对这样的培养模式高度认可,专程找到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层面寻求深度合作。
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CTO、高级副总经理薛超说,公司不仅派出技术专家参与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骨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重点课程的实训教学中,还采用“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岗位实习”联动的培养方式,让企业实习贯穿于学生课程始终。
“现在,有40余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都在公司管理、计划、采购、人事等核心岗位工作。”薛超说,这些懂技术、善学习、用得好、留得住的优质员工是企业的“制胜法宝”。
“我们要不断强化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为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千文说,通过与企业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学校2023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留津率实现了“双提升”。
解难题,产教融合共谋创新路子
走进荣程集团智慧中心,员工正通过监控画面密切关注着钢铁生产的各个工艺流程;不远处大数据平台的巨幅屏幕上,产量趋势、技术指标、碳排放情况等一目了然。此前,钢铁生产往往要依靠人的经验,而如今,通过数智化转型,工厂内已逐步实现全智能化生产。
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研赋能。2021年10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天津金属材料与质量管理工程现代产业学院,一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之旅自此启程。
学院成立后的首次座谈中,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个困扰企业已久的难题——打造废钢智能评级系统。
废钢处理是钢铁企业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从前废钢检验主要靠人工,极易出现纰漏,影响行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为解决难题,校企双方一拍即合,立刻开始着手研发适合企业的废钢智能评级系统。”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闫利文说。
在教师带领下,不少学生也参与到研发创新的过程中来。在项目中负责废钢图像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数据标注等工作的硕士生苗奎说,经过科研历练,对工业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更为了解,提升了专业知识技能,也为毕业时的求职简历增色不少。
数据采集、软件研发、实践优化……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套依靠机器视觉选点,实现人机实时交互、废钢等级自动判定的系统正式上线。初步估算,系统每年能够帮企业节省成本近一亿元。
“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闫利文说,院校正瞄准智能制造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依托于企业产业链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围绕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有效探索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帮我们攻克了技术壁垒,研发和设备成本更是远低于行业成本,充分展现出了产教融合的优越性。”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商凯涛说,企业还准备进一步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
产教深度融合逐渐结出硕果。今年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能够上下攀爬、在电力铁塔上自如作业的“智慧舞者”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这套基于仿生设计和人工智能理念的组塔机器人,无需高空作业人员辅助就能实现攀爬电力铁塔并完成塔上作业。”项目负责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刘志东介绍说,这是学校承担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项科技创新课题。
近年来,天津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开展技术研发,为校企双方合作搭台铺路。2021年,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挂出“智能组塔机器人项目”的研发需求后,长期关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刘志东“应声揭榜”,组建起了一支跨学科领域的技术团队。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前后派出十余人,到学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目前,组塔机器人已完成了样机开发和一系列测试试验,今年上半年还“走到”户外施工现场,完成了机器人组塔作业应用。“虽然今年项目即将结题,但校企之间的合作仍未止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部科研处处长周长新说。
不仅如此,为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推进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换,天津遴选认定了19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发社会创新动力的重要内生机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打通产业需求与院校供给的“立交桥”,让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环环相扣,才能更好为提升经济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传“薪火”,拓宽舞台涵养“工匠之师”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呼唤高质量“双师型”教师。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在创新职业教育师资培育模式上下功夫,培养了一批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做得了科研的高素质“工匠之师”。
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打破课堂教育、专业学院的“围墙”,为学生在校内校外配备“双导师”“三导师”,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常态。
适逢周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刘福聪开车载上几位硕士生,直奔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陪学生“找感觉”。翻阅设计图纸、学习加工装配……学生们兴趣满满、认真观摩,企业员工也把学生当成“自己人”,热情招呼、耐心讲解。
“企业的生产车间就是学生的沉浸式实验室。”刘福聪说,每周最少也要带着学生往企业跑上两三趟。
近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构建起以交叉课程、企业实践、教育实践、技能训练为载体的产教深度融合培养课程体系,兼顾学术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职业院校量身培养适应和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双师型”专业带头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为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还增设了不少新专业,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
“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金刚说,学校还将持续推动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以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海河工匠”作为天津市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主要从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中,选树爱岗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技能人才,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天津每年评选10名“海河工匠”,至今已评选出40名。
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便是首届“海河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之一。凭借精湛技艺,他走出了一条精彩的技能成才之路。成卫东带领团队成员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开展“牵引车驾驶室防尘装置”“LNG牵引车燃气供给装置”等技术创新200项,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其中38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建成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拥有技能人才27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4万人,占比达30.8%;涌现出张黎明、成卫东等一大批技术楷模、“大国工匠”……如今,天津已逐渐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天津将继续锚定‘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合作水平,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整合政策举措、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多方合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天津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沈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