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绍兴人社系统紧紧抓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窗口期,聚焦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人才在绍就业创业,构建起“引进、培育、留用”的全周期人才工作体系,努力克服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不利影响。全年新增就业大学生超过11万人,实现超过7%的增长。
一、开发岗位、创新载体,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1、构建广泛高效的岗位摸排体系。坚持把真实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引育基础性工作来抓,动态摸排企业人才需求,累计摸排613家上市公司和十大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等企事业单位的15532个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需求;通过HR技能培训、“海智汇”线上平台、配备重点企业“云小二”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人才政策,引导企业推出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见习岗位开发力度,特别是上虞区积极探索见习带动就业新模式,已吸纳超过7000名高校毕业生在企业见习。
2、构建精准有效的招聘活动体系。以春秋季“人才专列”为抓手,持续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活动,遍布全国30多座城市340余所高校。探索性开发利用在新增就业大学生数据统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资源,通过分析户籍、高校、学历、专业等信息,定制重点城市综合招聘,重点产业专线招聘、本地高校毕业生、绍籍大学生、硕博士人才专场招聘,建立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高校、不同城市的对接交流活动体系。
3、构建后疫情期就业保障体系。受疫情影响,2020年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绍兴开出全国首趟“人才专列”进入武汉;开发“淘岗网”公益性云上招聘平台,线下发动+线上开展有组织的招聘会,实现线上“人才专列”活动覆盖高校、招聘会场次、收获简历数与线下同等效果。在武汉启动秋季人才专列活动,结合“绍兴周”活动举办4场线下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收获简历1500余份,形成了“城市推介+高层次人才对接会”的新模式。
二、做大平台、健全机制,着力打通更多成长成才通道
1、加速大学生“双创”平台培育。积极推进“绍城筑梦 创引未来”绍创品牌建设,加大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培育力度,全市现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22家,累计入驻企业2797家,带动就业1.97万人。依托园区,形成全球数字经济大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面向各类人才的创业大赛体系,形成了浓厚的“双创”氛围。
2、强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首次联合人社部博士后基金会,举办全国博士后论坛,将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资助分别提高至100万、50万,全职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和生活补助分别提高到了20万、30万,增加科研项目择优资助。截至目前,全市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已达到95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69家,成功设立首家园区博士后工作站,吸纳了一批博士人才就业创业。
3、激发体制内人才创新活力。探索符合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和岗位特点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办法,增加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自主招聘权力。探索构建绍兴文理学院创建绍兴大学引进人才“绿色通道”;探索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推动人才创业创新,试行“绩效工资总量+X”项目管理模式,保障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兼职创业创新的合理取酬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鼓励科研人员离岗或兼职创新创业,增强事业单位人才活力。
三、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全力营造更优人才发展环境
1、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全面升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实行“零门槛”落户、先落户后就业,并提供本科到博士3—9万元安家补贴、3—35万元房票补贴及见习实习补贴、创业场租补贴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人才政策在全市“1+9”兑现系统上线,实现“一网通办”,2019年以来全市兑现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才补贴合计4.6亿元。
2、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建成投用海智汇·绍兴国际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人才综合服务体,实现“一门办尽人才事”,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办理人才服务事项4.4万余件次、举办各类人才活动257场次。依托“海智汇”线上平台,在原有市民卡系统基础上,为全市高层次人才定制专属“一卡通”,目前已向各类人才发放1050张,持卡人可免费游览全市36个景区、免押金借阅图书10本、免费使用游泳馆、免费乘坐公交、市县两级行政中心通行免登记等,有力提升人才优越感。
3、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先后建成投用海智汇、上虞、嵊州三个人力资源产业园,有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和产业发展。2020年6月,以三个产业园为依托,“一园三区”成功创建成为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2020年三个园区入驻机构已达72家,产值22.9亿元,税收5763万元。连续2年举办全市人力资源发展大会,促成全市1150家次企业和108家次全国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洽谈,通过政府搭台,促成机构、企业、院校间的深度合作,搭建起企业与国内顶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