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上,厦门代表团以43项奖牌(占全省60%)、8项金银铜奖(占全省47%)的亮眼成绩刷新历史——这组数字,是厦门深耕博士后事业四十载厚积薄发的缩影。从1985年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落地经济特区,到如今121家平台、3232名高层次人才汇聚,厦门始终将博士后事业作为人才强市的核心抓手,在平台搭建、政策创新、产研融合中探索出独特路径,以人才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生态”的深耕之路
1985年,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之一。这个扎根经济特区的“科研摇篮”,不仅开启了厦门博士后事业的新纪元,更将“人才强市”的基因深植城市血脉。
四十年来,厦门构建起“流动站筑基、工作站强链、创新实践基地拓面”的立体平台网络:45家流动站覆盖12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成为基础研究的“策源地”;46家工作站与30家省级创新实践基地深度融入产业一线,实现6个行政区全覆盖,精准对接软件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博士后平台总数达121家,累计招收博士后3232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支撑。
这种布局的优势,在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依托厦门大学联合培养机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将九价HPV疫苗的研发时间缩短2.5年——高校负责“从0到1”的原始创新,企业博士后团队加速“从1到100”的产业化落地。
政策创新同样走在前列。2000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企业设站政策,此后持续迭代升级: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补助200万元,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补助60万元;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最高30万元,出站留厦安家补贴30万元。市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带动设站单位研发投入超10亿元,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成效显著。
服务效能也在不断突破。厦门市人社局设立专班统筹管理,研发信息化平台实现全流程网办,业务办理时限缩短60%;建立覆盖所有平台的微信群,“线上+线下”即时答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管办祝梅芳两获国家级表彰,成为服务标杆。从“行政主导”到“生态优化”,厦门正为博士后人才打造“暖心港湾”。
以赛促创:全链条动员激活创新动能
今年7月,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上,厦门代表团成绩创历史最佳。这背后,是厦门“以赛聚才、以赛促创”的精准施策。
赛前,专项工作组构建“政策宣讲+精准服务+动态跟踪”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解读赛事规则、配套政策和厦门博士后新政十条,激发98个项目报名(占全省超四成)。服务上,依托人才数据库筛选重点群体,发送定制短信近千条;深入厦大、宏发电器等院所企业,“一对一”辅导项目书撰写,实施“陪跑+引跑”服务,确保疑问当日解决。
辅导环节“精准滴灌”:组建技术专家、创投代表和往届评审组成的团队,从技术创新性、产业匹配度等维度“把脉问诊”;组织“模拟路演+即时点评”,针对展示逻辑、答辩技巧等细节优化;赛前10天举办冲刺会,人社局主要领导动员鼓劲,专家与选手结对打磨项目,助力从“整体提升”到“个性突破”。
向新而行:以制度红利续写人才篇章
站在新起点,厦门正谋划更广阔的蓝图。
推动赛场成果转化落地。做好国赛项目冲刺辅导,举办科研项目资本对接会,促进与产业园区、创投基金精准对接,让“赛场成果”走向“市场应用”,使博士后成为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扩容平台矩阵。争取省级创新实践基地自主认定权限,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和青年人才引育;健全校企对接机制,组建博士后人才产业联盟;运用新政十条,完善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平台网络。
优化人才生态。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培养模式,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让博士后安心科研、融入城市,将厦门打造成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
从全国首批流动站到121家平台,从政策探路者到产研融合引擎,厦门市人社局主要领导表示,将继续以博士后制度为支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厦门智慧”与“厦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