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具有显著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辐射效应。如何进一步激活创业动能、放大就业倍增效应,是当前稳就业、促发展的关键课题。
改善创业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精简各类行政审批手续、破除各类隐性壁垒,提升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从制度层面降低创业门槛。精准聚焦市场主体实际需求,在服务细节上下功夫,让“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成为常态,既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又确保政策支持精准触达。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生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创业风险补偿机制等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加强创业培训。推动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强化创业实践启蒙,在高校开设跨学科创业实践项目,形成创业教育链条,加快培育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潜在创业者、初创者、成长型企业负责人等设计差异化培训课程,同时紧扣产业升级需求,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提供商业模式设计、技术转化等专项培训。通过导师带徒、创业实训等模式,让学员在真实商业场景中积累经验、锤炼能力,实现从“理论派”到“实战派”的转变。
优化创业服务。一方面,要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前端依托创业孵化载体提供办公空间、设施共享等基础服务,中后端则注重加强政策咨询、人才对接、市场拓展等专业化服务供给,形成覆盖创业全链条的支撑网络。另一方面,要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可及性。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的支持指导,同时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民生急需领域等,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业对接和发展辅导服务。推动服务下沉,加强对县域、乡村和基层创业者的关注,同时鼓励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协同的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