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昭通讯 (通讯员 钱旺 徐有定)云南省昭通市市区海拔1900多米,夏季平均气温20℃,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避暑旅居,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专家人才。为切实促进“旅居人才”发挥作用,近日,昭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旅居人才”作用发挥的二十条措施》,吸引“旅居人才”到昭通居住生活、创新创业,推动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加强“旅居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旅居人才”驿站,以县为单位建立“旅居人才”线上线下信息收集机制与数据库;发挥昭通驻北京、成都等地招商联络处“招才引智工作站”作用,开展政策宣讲与旅游推介;引导成立旅居创客联盟等社会组织,对公信力高、效益突出的组织给予一次性补助,符合条件的可享税收优惠。
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盘活闲置厂房、仓库等资源,为“旅居人才”提供低成本创业环境,租用国有或集体资产可享优惠;在市人力资源产创培融合园及各县(市、区)建设创业孵化载体,提供6个月免租工位、注册代办等“零成本入驻”服务,并在市民之家开设服务通道。经认定的“旅居人才”可直接申报“兴昭人才支持计划”,个人最高获30万元、团队最高获100万元项目经费;创办科技型企业可享“人才贷”“人才投”等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还能申领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开发教育、卫生等领域“季聘”岗位,引进“旅居人才”担任产业顾问或首席科学家,支持建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利用避暑资源吸引“候鸟式人才”,结合“银龄人才万人计划”引进银龄教师、银龄医师等。
在安居与服务保障方面,盘活闲置农房、城市存量房源,改造“旅居人才公寓”,符合条件者优先入住;为经认定的“旅居人才”发放“兴昭惠才卡”,探索建立作用发挥评价机制,选聘贡献突出者为“旅居推荐官”“荣誉市民”,提供交通、文旅、医疗等服务,同时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社区化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