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开展高校毕业生留(引)筑行动
吸引43万余名毕业生就业创业
●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市属高校与行业协会、企业建立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全省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
●建立2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站”,今年以来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169场,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
本报贵阳讯 (通讯员 杨茂春)“这次招聘提供了很多就业选择,让我们在校内很快找到心仪的岗位。”正在现场参加面试的西南大学硕士毕业生向映雪感慨。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留(引)筑行动,2022年以来累计吸引4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建机制。建立市领导领衔、市直部门包保工作机制,与73所省外高校建立就业合作关系,“一校一策”联系服务74所在黔高校毕业生。与省教育厅签订《省市共管共建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战略协议》,实现共管共建。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市属高校与行业协会、企业建立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全省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
送岗位。持续做优市场主体,提升人才承载能力。深入挖掘公共部门、产业企业岗位,2025年以来邀请74所在黔高校的书记、校长到贵阳“访企拓岗”,拓展优质就业岗位1.98万个。依托“筑人才”APP、校园招聘、直播带岗等精准匹配推送就业岗位,开展线上线下招引活动345场,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13.88万个。
送政策。聚焦“卡、钱、户、房、岗”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出台《贵阳贵安实施人才兴市战略若干政策措施》及配套实施细则。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筑才卡保障范围,提供筑梦驿站申请、就业信息推送、学习提升等便捷服务。对到重点产业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安家费,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为各类人才提供7×24小时“零门槛”落户服务。对来筑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免费入住“筑梦驿站”服务,对毕业三年内在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发放购房、租房补贴。给予用人单位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和创业担保贷款。对留筑工作成效好的高校、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经费支持,对经集中组织在筑实习的大学生发放实习补贴。
送服务。建立2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站”,今年以来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169场,参加7.56万人次,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建成35个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支持大学生依托创业平台、孵化基地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131”就业帮扶措施,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岗位推介、就业培训或见习服务。
河北秦皇岛
“四个注重”精细服务高校毕业生
●围绕城市定位和城市性质,主动对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企业,联合相关单位、驻秦高校接续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前延伸,组建“政企校”职业指导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等个性化、专业化职业指导
本报秦皇岛讯 (通讯员 程雪 王涛)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坚持“四个注重”,为高校毕业生送岗位、送资源、送政策、送服务,千方百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注重服务保障。创新开展“秦学有为·岛演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系统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技能提升、毕业生留秦、创业服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攻坚行动、就业服务“打包办”、求职能力提升、权益保障、就业创业典型宣介10项活动,系统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对接1200家重点企业征集岗位信息,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岗位4.2万个。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开发“三支一扶”岗位、临时公益性岗位和就业见习岗位,充分挖掘岗位资源。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组织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条龙”创业培训。
注重平台搭建。开展多样化招聘活动,围绕城市定位和城市性质,主动对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企业,联合各相关单位、驻秦高校接续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203场。举行大规模专场招聘,举办“秦学有为·岛演未来”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邀请280余家省内外优质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35万个,精准对接驻秦高校1.4万余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100余人次。举办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燕山大学站大型就业洽谈会,邀请全国60个地市的550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强化精准化信息对接,开展人才“直通车”行动,设立“人才服务向导”,组织重点企业与11所在秦高校进行供需对接。
注重诚意释放。开展留秦意愿大调研,广泛宣传就业创业及人才引进政策。开展秦皇学子入企行,筛选秦皇岛户籍及有留秦意愿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组织到重点企业及招工需求大的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前延伸,邀请职业指导专家、企业HR、人力资源管理师组建“政企校”职业指导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等个性化、专业化职业指导。
注重氛围营造。在高校青年中挖掘一批服务重大战略、投身生产一线、主动创业创新、扎根城乡基层的就业创业典型案例,开展就业创业海报、短视频征集活动,扩大就业品牌影响力,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成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