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重庆 升级支持政策 破解难点堵点
196379400471791616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9-05

本报重庆讯 (通讯员 渝仁轩)近年来,重庆市强化数字人才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走深走实,通过健全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迭代升级支持政策,着力打造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2.0版,组织开展培训114期,培育数字技术工程师5580人,助力全市数字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910.2亿元,同比增长6.1%。

突出需求导向,围绕发展战略完善目标体系。服务发展大局所需。围绕国家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改革任务和“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将数字技术人才培育纳入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服务人才战略所需。围绕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展目标,将卓越工程师作为战略人才力量进行培育,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近两年培育急需紧缺的数字领域新职业人才2.2万人。服务企业发展所需。开设赛力斯、上汽红岩等“企业合作班”45期,培育数字技术人才2234名。探索开展市场化培训10期,培训305人。“十五五”期间,全市计划每年培育数字技术工程师3000人,打造规模适度、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适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

围绕堵点难点完善政策体系。针对职业培训补贴保障难度大的问题,设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专项经费,建立人社、财政等部门多跨协同机制,构建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评价—认定”奖补链条,将培育项目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目录一系统”监管。针对培训补贴标准不明确、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补贴标准,完善补贴申报流程,目前已开展补贴性培训2439人,补贴资金620万元,并对考核通过的人员全额补贴等级评价费用。针对培训对象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采用“行政+市场”手段,统筹推进补贴性培训、市场化培训,探索建设数字技术微专业,创新开设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等“高校订单班”30期,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针对数字人才服务体系不完善、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出台支持数字技术工程师创新发展10条配套措施,如对符合条件的数字技术工程师,可发放购房或安家补贴。将符合条件的数字技术工程师纳入新重庆人才服务卡服务范围,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73项人才服务,在项目申报、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围绕项目管理完善工作体系。强化平台支撑。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培训机构+高校+企业+园区”的培训“雁阵格局”,依托长安汽车、中国汽研、两江新区卓越工程师培养先行区等重点企业和园区,率先建立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培训实训相融合的数字技术人才培育生态系统。为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定制化培育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140名,助力公司发动机加工车间、车身车间获评重庆市数字化车间,自主开发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调整。强化过程监管。围绕培育项目的重点环节,制定培育项目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培训+评价”全流程监管,明确统一宣传、招生、师资、课程、收费、培训考核、等级评价、监管评估、归档的“九个统一”工作原则,率先开展师资选拔及培训,从课程设置、硬件建设到考核评价,力求贴合产业、注重实践、统一规范、高效有序。建立跨部门、跨区县多级联动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全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的培训量分别达到1832人、254人。参与区县22个,实现数字经济主要区县全覆盖,参与企业20家,参与高校11所。

完善评价使用体系。紧扣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坚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与职称评价协同贯通,配套增设数字技术职称专业,并根据培育项目动态调整职称专业方向,141名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人员直接认定为对应职称,首张数字技术工程师职称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诞生于重庆。探索构建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一培一考三证”模式,通过一次培训、一次考评即可获得“专业技术等级、技能等级、职称”三张证书。发布大数据等领域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126项,促进数字技术国际交流合作。聚焦数字产业紧缺人才需求,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依托重庆人社“一库四联盟”、“渝职聘”等平台设立数字技术工程师招聘专区,累计收集发布岗位需求1329个,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20余场,促进供需匹配2100余人次。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增设数字技术工程师专项赛,吸引12个省市1638名数字技术人才报名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