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推动传统企业技改、突破关键工艺等实绩作为核心指标,由企业自主认定推动产业升级的实干人才41名
●围绕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布18项技术攻坚榜单,吸引15家高校院所尖端人才团队揭榜,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近6000万元
●联合高校共建智能制造工程师培育基地,促成17家产业转型标杆企业联办“人才定制班”,累计培育优秀产业工程师623名
本报绵阳讯 (通讯员 袁名川 傅强)“多亏涪城区支持我们引进代锦博士团队领衔机器人关节研发,让我们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成功转型。”富临精工总工程师向朗在和团队做机器人智能关节交付测试时激动地说。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人才难点,构建政策精准供给、人才靶向集聚、平台赋能升级、服务全程护航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助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人才政策围绕产业升级定,激发转型动力。针对传统企业产业升级人才动力不足,设立1亿元产业人才资金,为传统企业量身定制“涪城产业人才12条”,配套“一人一策”“校企产学研合作”等特色人才政策,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升级、人才引育和设备更新。改变人才评价方式,将推动传统企业技改、突破关键工艺等实绩作为核心指标,由企业自主认定推动产业升级的实干人才41名。设立3亿元人才基金,明确优先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并推出“转型人才贷”“技改创新险”等人才金融产品。通过人才、发改、科技、工信等行业部门政策资金支持,青年企业家郭强带领团队将500平方米的铁皮生产车间转型升级为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研发生产基地,该企业获四川“瞪羚企业”称号。
人才引育围绕产业升级抓,注入转型活力。实施“揭榜挂帅”全球揽才,围绕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组织产业论坛、项目路演、上门邀约等方式发布18项技术攻坚榜单,吸引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5家高校院所尖端人才团队揭榜,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近6000万元,帮助奥库科技解决家电芯片自主算法难题,打破行业垄断。组织企业赴广州等发达城市开展引才活动130余场,先后“一人一策”支持8家传统制造企业引进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21人。注重校企地联合培养产业升级急需人才,采取政府给高校资金补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实训实践,高校精准匹配教师教学资源的方式,联合西南科大等高校共建智能制造工程师培育基地,促成历泰机械等17家产业转型标杆企业联办“人才定制班”,累计培育优秀产业工程师623名。
人才平台围绕产业升级建,打造转型引擎。以平台思维整合高校、院所、企业三大创新主体,协同牵引传统产业升级。建设30公里“涪城科创大走廊”,新建人才创新载体66万平方米,打造中关村信息谷、中科(绵阳)创新园等15个产业升级孵化、加速平台,新培养为仪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以产业园为载体汇聚高端人才,推动传统国防科工产业技术突破,外引航天五院、六院,内联中物院、气动中心建设空天产业园,由4名两院院士牵头组建空天产业发展战略智库,举荐院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火箭、卫星、商业空间飞行器、数据应用全产业体系。“涪城造”首颗SAR遥感卫星实现全区363栋危房实时监测。通过组织“百名博士涪城行”活动搭建在校专家与企业对话平台,促成电子科技大学等36家全国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博士与企业达成项目合作。芯智热控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首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团队研发的产业成果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人才服务围绕产业升级转,营造转型生态。聚焦人才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急难愁盼,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组织533名科级领导与1355家传统企业“结对认亲”,专班化解融资、用地等难题600余个。在工业园区新成立4个企业服务中心,提供政务代办、政策申报等服务,新建拎包入住人才公寓804套,配套建设幼儿园、医院,开通园区、城区免费人才公交,解决企业人才在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工作和生活难题。打造求职创业驿站,首次来涪城区求职创业人才享受最长7天免费住宿、园区食堂免费餐饮、高层次人才报销往返车票。升级3.0版“涪才无忧卡”,提供幼儿托管等13项定制服务,构建人才“吃、住、行、娱”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揽才聚才营造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