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通过工学一体化破解学用脱节,系统构建产教评生态链,暖心服务铺就就业路,让更多年轻人有技艺、有奔头、留得住、发展好,从生产主力成长为“城市合伙人”。
按需培育
工学一体锻造“硬核”匠才
“在学校精雕产业学院学的都是企业最新模具制造工艺,毕业就能直接上岗。”温州技师学院学生卢锦浩的自信,源于学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该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字媒体技术应用3个专业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至此学院国家级建设专业达8个,覆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数量居全省前列。为破解产教“两张皮”,学院近年投入1.3亿元升级教学设备,建成197个实训场地、8741个实训工位,创新“校中厂”“厂中校”双轨模式——与300多家企业保持常态化合作,与10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将头部企业的真实项目、标准直接融入教学。企业在生产线设学习岗位,技术骨干驻校授课带教,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掌握前沿技艺,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目前,该校工学一体化课程专业达29个,覆盖率超85%,培育出白钰铧、夏兆归等一批年轻巧匠。
为精准赋能当地现代产业发展,温州市以技工院校为主阵地拓宽招生渠道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路。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今年试点高校毕业生技师班,推行中职“学历+技能”双证制,2026届起技能证书将作为毕业必备参考,引导更多学生锤炼技能。通过淘汰落后专业、新增健康服务管理等6个新兴专业,全市7所技工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率超90%,精准对接电气、泵阀等产业人才需求,已累计输送急需技能人才逾10万名,近三年市属院校学生平均就业率、留温率分别达98.4%、95%,大批毕业生扎根温州,成为产业升级中坚力量。
协同赋能
技能生态链促进供需匹配
聚焦电气、泵阀、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构建“政企校研”协同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覆盖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全环节。龙湾泰昌铁塔的焊接车间里,来自贵州的柯余兵等务工者正专注焊接电力铁塔关键部件塔脚板。今年温州市推出“焊舞缔”技能人才提升计划,通过15天“理论+实操+认证”封闭培训,合格学员每月可获500—1200元技能补贴。“凭技能涨工资,打破了论资排辈,大家练技术的劲头更足了。”企业负责人坦言。
立足县域产业特点,温州市联合链主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打造技能生态圈,形成企业提需求、链主出标准、协同育人才闭环。在乐清市,链主企业正泰集团投资600万元建成智能电气培训(评价)中心,与温州技师学院合作开发高低压装配工技师题库和行业统一标准,与柳市职业中专完成紧固件专项能力标准制定。牵头智能电气“技能人才培育联盟”,年内计划培训1500余名高低压电气装配工,首期班组长管理专项能力培训惠及19家链上企业130名员工,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分散、标准不一的难题。
目前,乐清智能电气、龙港印刷机长、瓯海眼镜等9个特色行业技能生态链成效显著。以龙港为例,受益于印刷机长技能生态,持证技工从设市初的1人增至4123人,一线工人年增收普遍超8000元。生态链有效保障了技能人才含金量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去年全市5.74万人次获得产业适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近三年高技能人才新增量突破10万人,技能人才平均薪酬持续增长,人才价值得到市场充分认可。
技能在手
完整服务链助力就业增收
将“30分钟技能培训圈”与“15分钟就业服务圈”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县域镇街技能培训网络全覆盖,以“招培评就”一体化服务,构建技能人才从培养到就业的完整服务链。去年以来,温州市以技能促就业为抓手,与贵州黔南州协作开设家政订单班,两期50名务工者经系统学习育婴、母婴护理技能后全部就业。学员欧佳莲经21天培训成为抢手人才,这一模式既为中西部务工者搭建增收平台,也为温州家政行业补充了力量。今年,针对焊工等紧缺工种,温州再次拓展中西部“订单培训”模式,依托焊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与黔南州等建立“培训就业直通车”,通过赴外送教、集中培训实现培训即就业、上岗即增收。
就业竞争力提升同样惠及本地大学生等重点群体。瓯海区联合温州大学、温州理工学院等6所高校推出“微技能”课堂,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短视频制作等27门课程融入日常教学,进一步拓宽了职业技能教育的覆盖范围,累计已有5126名学生取得技能证书。
深挖本土特色技能,赋能就业共富。永嘉县将千年麦饼文化转化为就业增收“金钥匙”,通过下沉培训资源到村镇,年培育超1000名麦饼技能人才,带动产业链近万人就业。市县联动的“瓯越名匠”系列竞赛覆盖数字工匠、非遗技工等领域,形成“月月有赛事、县县有品牌”的氛围,为技能人才搭建了展示技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