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四川崇州建立以实绩能力为导向的“田间评才”体系 “乡土标尺”选准乡村人才
195508129096953856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8-12

核心提要

●将乡村人才细分为粮经种植能手、畜禽养殖能手、农产品加工能手等10类,构建基本素质、职业绩效、个体声誉三维评价框架,细化为品德、技能基础等9大关键要素

●对已获农业农村领域国家级、省级重磅荣誉资质的,开辟“直接认定绿色通道”

●给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业态、做出突出贡献的进乡奉献新村民设计“举荐通道”,年服务满40天即可参评

在丁知竹成都文化创意有限公司,“90后”竹编设计师赵童艳指尖翻飞,一盏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中式竹编灯饰逐渐成型。刚刚入选四川省崇州市第三批“乡村振兴骨干人才”的她感慨:“以前评人才看学历、职称,我们这些‘手艺人’总觉得够不着。现在不一样了,有真本事就能评上。这份认可,让咱们的传统技艺更有奔头!”赵童艳的心声,正是崇州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以实绩能力为导向的“田间评才”体系带来的真切变化。

今年7月,崇州第三批乡村振兴人才名单出炉,51名像赵童艳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脱颖而出。他们中有种粮大户、非遗匠人、文商旅体策划新锐,甚至还有来自异国的乡村志愿者。这份名单背后,是崇州市委组织部历时两年多探索构建的一套聚焦乡村实际、突出实绩贡献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破立并举:构建乡村人才评价体系

“乡村人才有其独特性,用城市或科研人才的‘尺子’来量,难免水土不服,量不准真价值。”崇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忠华道出了改革的初衷。面对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崇州坚持问题导向,以制度创新破题,精心锻造了一把“乡土标尺”。

不看身份看贡献,崇州将乡村人才细分为粮经种植能手、畜禽养殖能手、农产品加工能手、农技服务能人、乡村治理能人、农村传统技艺匠人等10类,精准对应乡村振兴各领域需求。

以实绩为核心,崇州创新构建基本素质、职业绩效、个体声誉三维框架,细化为品德、技能基础、产业带动、经济效益、群众口碑、行业认可等9大关键要素,同时为每类人才量身定制《实绩能力量化赋分表》,内含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和加分指标,确保评价既能“观其德”又能“看其绩”。例如,粮经种植能手重点看规模、技术、产量和带动效应,乡村治理能人则侧重集体经济、矛盾调解、环境整治成效。

人才可根据赋分表自评申报,镇街初审核分,行业部门复审认定,全程公开透明。对已获农业农村领域国家级、省级重磅荣誉资质的,开辟“直接认定绿色通道”。特别是为那些能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业态、做出突出贡献的进乡奉献新村民,设计了“举荐通道”,年服务满40天即可参评。加拿大籍园艺师白熊正是通过观胜镇党委举荐,凭借其深度参与川派盆景非遗传承创新、显著提升当地产业产值和村民收入的实绩,成为崇州首位获评“特优人才”的外籍人士。

崇州的评价改革,将“赛场”实实在在地搬到了田间地头、工坊车间和项目一线,让人才实绩说话、用贡献定级。

礼遇赋能: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人才评出来,更要服务好、激励好。崇州精心构建评价结果应用链条,打造相应服务体系,配套激励政策,为不同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

聚焦创业安心、家庭安顿、身体安康、出行安享、生活安乐,提供涵盖医疗保障、交通出行、商家折扣等33项贴心服务。乡村振兴骨干人才、中化现代农业员工李超感慨:“我因工作原因需要频繁出差,高铁贵宾服务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出行便利,让我倍感温暖与尊荣。”

定期邀请通过评价认定的乡村振兴人才参加国情研修、人才疗养等惠才活动,并纳入党政主要领导节日慰问重点走访对象,提升人才获得感和荣誉感。此外,还出台配套“乡村振兴人才激励八条”,提供最高9000元绩效奖励、最长36个月社保补贴、最高10万元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安居成本。

政策红利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道明竹艺村,16名获评的竹编匠人将评价指标中的“品牌建设”“技艺创新”化为实践,研发出入选省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竹纤维板材,推动竹编产品进入高端酒店供应链,带动产业集群产值提升23%。在白头镇五星村,获评人才朱林、宋思冲、胡伟等年轻“新农人”成为主理人,“岁泊”餐饮、“纸飞机”营地、“蜗牛拾光”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带动整村发展经营主体百余家,实现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破8000万元。

三批共222名“上榜”人才领办的项目,平均带动当地亩均增收超千元,农文旅融合产值保持年均18%的速度强劲增长。这套对接乡土、注重实绩、礼遇赋能的全链条评价机制,有效激活了本土人才潜能,已吸引12个城市考察团前来取经。

“我们这套体系,核心在于用科学标准精准‘选苗’,靠优厚礼遇精心‘育苗’,最终实现‘苗壮成林’,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崇州市委人才办负责人卢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