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和进展监测,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监测评价体系,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将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评估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开展。
加强就业监测评价,能够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就业工作并非居于末端,而是与前端的招生、中期的培养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反馈到前端,能够为学科设置、资源配置等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构建科学、动态、多维的就业监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滚动调查,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毕业生求职意向等,有利于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有效对接,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建立科学的就业监测评价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构建和完善。在时间跨度上,突破传统短期监测评价局限,将评价周期延长至毕业后3—5年,通过追踪毕业生职业晋升、技能提升、薪资状况等数据情况,构建人才发展动态评估模型,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提供长期数据支撑,也为就业部门提供科学数据分析,便于精准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在衡量维度上,构建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人职匹配度、企业满意度、社会贡献度等指标体系,全面涵盖就业数量与质量、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等多个层面,实现对就业状况的全方位监测评价。
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评价结果使用,健全就业质量反馈与政策评估机制,以科学的监测评价倒逼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科结构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以此为依据,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就业服务精细化、针对性,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