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未出校门就被企业“预订”,宜宾新能源电池学院的毕业生被争相抢聘,攀枝花钒钛实验室迎来院士“零的突破”……四川各地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正被一条名为“产才融合”的纽带紧密串联。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服务升级等多元路径,四川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政策筑基
规划绘蓝图 人才强产业
“产品订单已排到明年,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中科九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兴奋,源于南充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宋铠钰博士团队的助力——其研发的新型真空装备迅速占领市场。
近年来,南充围绕重点产业,建成“1+8”产业人才发展联盟。通过动态发布人才需求3.2万余个,建立35个高校招才站,举办130场专场招聘会,推出“带编入企”等创新措施,联盟企业引进人才8200余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1名。
市级层面的探索与省级规划形成了呼应。2024年7月,四川出台《四川省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提升产业对科技人才教育的带动效应,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标志性产品牵引作用、产业园区和新区集聚作用,特别提出要打造标志性产品引导科技攻关、人才集聚。
《规划》也为各地提供了指引。攀枝花紧扣钒钛钢铁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编制发布产业、项目、人才“三张图谱”和“9圈21链”重点产业(项目)人才智力需求目录,明确“链主企业”重点招引项目、人才需求、目标高校(院、所)。同时,统筹部署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招院引所“三招三引”突破战,依托金江实验室建设,与谢建新、吴爱祥、姜涛3名院士开展高端钒钛原材料绿色制造等领域技术攻关合作,实现钒钛领域院士招引“零的突破”。
成都市锦江区则不断深化政策导向,出台《十万科创人才集聚行动计划》等政策,通过“双招双引”机制,授予园区重点企业、高成长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同时,高标准打造“锦江智慧人才大数据平台”,对全区34.2万余名产业人才精准“画像”,实现企业与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
政策的赋能,精准对接了产业链需求,实现了人才集聚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双重突破。
机制破界
产业出“考题” 校企交“答卷”
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打破产教“两张皮”,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是四川各地一直在探索的核心课题。
2019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宜宾,推动该地构建起动力电池相关产业链。为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宜宾调动各方资源,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新能源电池学院,培养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所需“电池工艺技术”人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学院院长陈泽华说:“如今学院培养的学生已被企业争相‘预订’。”
在德阳,产教融合的探索更为系统,成功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标杆。该市新建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等5所职业院校,新开设智能制造、化工材料、白酒酿造、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急需专业378个。同时,实行校企双向培养新模式,紧扣企业人才需求,联合东汽、东电、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150家重点企业(院校),创建国家职业(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德阳技师学院集团,成立德阳工匠学院。还在全省率先探索“项目制”培训,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建成“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开设企业“订单班”28个,培育急需技能人才5.2万余人。
内江则创新开设“县区品牌班”“行业重点班”,推行“课程设计+多元教学+实训基地+生产车间”校企联合育才模式,推动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与京东、比亚迪、巨腾等44家企业深度合作,举办校企合作“订单班”,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解决企业引才需求1.05万人。
各地的实践表明,产教融合不仅实现了校企共赢的生动局面,更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多维协同
企业有难关 “副总”来帮忙
“我们有信心将‘校院企地’协同合作由愿景变为现实,让西南交通大学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金牛区的产业发展。”在成都市金牛区日前召开的校院企地2025“四向联动”座谈会上,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唐介的话道出合作心声。
“四向联动”是成都市金牛区为助力产才融合推出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首席顾问”“科技副总”“产业导师”“合作专员”等岗位开展人才交流互派,整合相关资源,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金牛区通过“定人定岗匹配+行业领域挂榜匹配”等方式,已促成34个产才融合项目。
这种以人才为纽带的协同模式在四川各地均有探索。202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副总”人才项目创新试点工作,即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科技创新企业中选聘科技人员,到州内企业兼任科技副总经理职务。据统计,首批选聘的“科技副总”累计参与科研项目82项。对企业而言,“科技副总”带来的不仅是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更重要的是链接了资源平台。
今年2月,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探索建立“科技副总”“科技专员”制度。“科技副总”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共建、高端人才培养及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科技专员”则可以精准匹配技术需求,促成短期成果转化并建立长效机制。
内江聚焦高校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紧、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从全市教育、卫生、农业、重点企业等领域,择优遴选50名高层次人才担任市内高校兼职教授,开展实验教学、技术研发、技能实训等工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从南充“订单班”里走向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到凉山“科技副总”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从宜宾新能源电池学院的“预订式”培养,到德阳产教联合体的“校企共培”……一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正在四川上演。当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当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生产实践,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一幅产才融合的生动图景正在天府之国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