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杭州“六小龙”掀起的人才冲击波
194202347241894297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7-07

“到长沙创业就业,人才驿站免费住、地铁免费坐、特色茶饮免费喝、特定景点免票游、创业工位免费享!”

前不久,长沙市在复旦大学发布了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在“宠粉”的同时,用全周期举措支持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据了解,这是长沙市为吸引集聚更多青年人才,借鉴杭州人才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推出的最新举措。

事业兴衰,唯在得人。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强势崛起,不仅蹚出一条将人才势能转化为科创动能的实践路径,更掀起了全国范围内自发学习、对标杭州人才工作的热潮。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孙锐表示,在产业迭代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趋势下,人才已成为决定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各地积极取长补短、交流互促,有望全方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重塑中国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版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现象:学习杭州、对标杭州成热潮

3月中旬,长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铁华率队奔赴杭州,专程调研人才工作,成员来自组织、科技、人社等单位。

这是一次市委书记布置的“命题作文”。参与学习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发展中心干部黄建康透露:“书记还给我们出了3个题目,即针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文化+科技’和湘江科学城分别出台系列人才政策。”

无独有偶。3月下旬,沈阳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也成立联合调研组,赴杭州专项调研人才工作。

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推动沈阳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引擎。沈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谢丰广告诉记者,此次调研是时任市委书记专门点题,“领导希望我们汲取‘杭州经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既有高位推动,也有城市发展竞争背景下人才工作者的主动对标。

“做好人才工作需要保持‘战略焦虑’,时刻关注兄弟城市在干什么,人家好在哪、自己差在哪。”尽管无锡同为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的标杆,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袁晓雷还是选择到杭州实地调研。

到杭州前,他提前做了不少功课,除了杭州同行推荐的路线,他还自行对接了浙江大学、阿里达摩院和“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我们想从实操角度上看看,杭州在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各地以空杯心态深入杭州沉浸式调研,点对点对标,学习交流取得实效。

白天走访,晚间研讨。赴杭学习中,济南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等组成的调研组日程满满当当。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告诉记者:“在驻地,围绕考察见闻,每位成员都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体会,讨论非常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实地学习,一些地方还通过各类报道关注杭州人才工作的好做法。

西安市举行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座谈会,结合“六小龙”现象,探讨如何提升人才工作。“市委书记参加会议,从人才资金到政策环境再到优化服务,大家畅所欲言,持续4个小时。”参会的西安四叶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坤印象深刻。

孙锐认为,尊重基层首创,充分发挥各地创新发展示范辐射效应,是推动我国人才工作阔步向前的重要经验。各地主动学习借鉴杭州人才工作经验,展现出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和创新活力,值得充分肯定。

探寻:杭州做对了什么?

“深受触动”“收获巨大”,这是学习杭州人才工作经验后,各地共同的感受。

“六小龙”是怎样炼成的?杭州做对了什么?观察、学习、思考,各地纷纷探寻杭州的“人才密码”。

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网易等互联网巨头扎堆,集聚7万家数字经济企业……谢丰广不是第一次到杭州,但再次实地考察仍深感震撼。

以位于杭州临平区的艺尚小镇为例,这里汇聚2300家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传统服装企业短短7天内完成从设计到全国门店上架的新品周期。

产业聚才、人才兴业,是杭州的密码之一。“杭州的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舞台。”谢丰广说。

抽丝剥茧。杭州在数字经济、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并非“飞来峰”。西安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孔维强观察到,杭州2003年确定了“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的发展目标,2014年将发展信息经济定为“一号工程”,并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联动西湖大学、国家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构建了产学研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产业布局早、平台多、链条全,形成产业协同与人才汇聚双向奔赴的丰厚土壤,这对我们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西子湖畔,老和山下,浙江大学宛如一幅诗意的画卷。“‘六小龙’的创始人中有三个来自浙大。”袁晓雷考察后发现,“浙大非常鼓励学生创业,不仅教创业方法,还提供创业场地,一大批校友都是创业先行者,资源一呼百应。巨无霸大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但这些理念和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资金,是科技创新的命脉,是创业者无法回避的话题。

群核科技、宇树科技连续7年亏损时,杭州的融资让其绝处逢生;当脑机接口被视为“科幻概念”时,杭州银行给予5亿元授信。

广东省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姚家庆认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投入大、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性高。杭州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联动的投入模式,形成‘耐心资本’管理体系,让创业者们得以专注技术创新,不用为生存发愁。”

“六小龙”身上贴有共同的标签:均由青年人才创立。统计数字更让人动容,2020年以来,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208万人,全市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青年人。

其背后,是杭州对青年人才的精准滴灌和用心服务。杭州市委市政府将青年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实施“青荷计划”,全链条赋能全球青年人才汇聚杭州,滚动实施6轮“青创计划”,政策服务覆盖大学生创业全周期,用心用情解决青年人才的“关键小事”……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创造奋斗之力转化为城市跃迁升级之能。”一路观察,一路倾听,一路思考,王玉跃认为,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未来,要牢固树立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为战略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

“我提供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在杭州,许多科创园区门前贴有这样的标语。

这不是空话。杭州灵伴科技祝铭明的故事,让许多人印象尤为深刻:两年前,灵伴科技获评“独角兽”,可申领一笔300万元的奖金。接完电话,企业相关负责人顺手在网上填写了申领表格。8分钟后,奖金就到账了。

“大数据让政策一键直达,数百万元的人才补贴,符合条件直接到账上,这对于创新创业人才来说,省去了很多沟通成本,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创新创业。在严格评审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让服务更智慧。”黄建康表示。

在杭州,诺奖获得者、院士是人才,快递小哥、足浴工也可以获评高层次人才。在人才招聘中,“六小龙”企业集体喊出了“不唯学历唯能力”的口号……走进杭州,开放包容的气质令人感慨。

“英雄不问出处”的底气,源自于杭州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

对此,安徽省马鞍山市委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丁镠感触良多,“目前,各地普遍实行的是目录认定,但再全面的目录也无法穷尽所有标准,尤其是新兴产业具备独特的评价体系。杭州实行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与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的分类评价新模式,使那些没有学历、头衔的急需紧缺人才也能享受优先购房、子女入学、就医等政策支持,这种改革探索极具借鉴意义。”

关注杭州、学习杭州,各地的共识是:人才竞争的本质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较量。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背后,是整座城市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在这种“热带雨林”般生态环境中,未来必将涌现出更多的科创“小龙”。

行动:奋力塑造人才发展新优势

学什么?怎么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与蓬勃的赶超意识,各地在反问中奋力念好“育龙诀”,一场人才工作的变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掀起。

最深刻的冲击在思想理念层面。

“杭州市把对人才的尊重刻在了骨子里。各级领导要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人才至关重要,不重视就没有长期主义,也不会坚持资金、政策和人力的长期投入。”谢丰广感慨地说。

姚家庆收获的最大启示是:“生态建设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内核。未来,必须在政策、平台、机制、服务等方面系统重构,从政策比拼转向生态竞争,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塑,才能形成人才发展的区域竞争力。”

人才工作是体系化的工作,也是“点”“线”“面”上的工作。各地在考察学习后迅速行动,将理念转化为具体措施,推动人才工作新提升。

4月底,《无锡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鲜出炉,全链条支持、产教融合“深度绑定”、设立专项基金等措施备受关注。“我们吸收了杭州的一些思路,希望通过积极引导,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高地。”袁晓雷表示。

前不久,西安新成立了一支对初创硬科技企业进行早期投资的种子基金。孔维强透露,这是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座谈会上“投早投小”呼声的回应,“我们将尽力简化程序,以快速高效地支持创业者。”

6月中旬,济南第三届“海右人才节”启幕,推出项目对接、人才引进、人才服务等百余项活动,声势为历届之最。“我们希望以更开放的思维和创新举措,持续打造良好生态,让济南成为近悦远来之城、人人向往之城。”王玉跃说。

在政策供给、服务优化等层面加速对标时,体制机制的革新也在多地酝酿。丁镠告诉记者,马鞍山下一步将深化人才自主培养、支持保障、双向流动、评价认定“四项机制”改革,拓展人才分类目录,实行“评审认定+直接认定”人才分类评价模式,提升人才政策精准性和覆盖面。

当前,中国进入科技创新大时代。功能定位、优势特点、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借鉴并非照搬照抄,关键是要找准走好自己的路。”采访中,各地人才工作者纷纷表达这样的观点,“通过学习,我们也审视了自己的特点、优势,坚定了做好人才工作的信心,取长补短,久久为功,定能迎来收获期。”

风起钱塘,涟漪激荡。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各个城市在互鉴互促中你追我赶,不断塑造人才发展新优势,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创新中国,未来必将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