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报记者 李肖璨
本期嘉宾:
浙江省湖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卢晓宏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一平
重庆市璧山区返乡新农人 梁范祥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鼓励和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
开“村咖”打造网红打卡点、当“乡村CEO”赋能文旅新业态、耕耘农田当起新农人……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乡野创业就业,在绿水青山间筑梦。当代青年入乡创业的意义何在?对乡村发展和青年成长有哪些作用?
●入乡创业是一种选择、一次机遇、一个平台,给青年提供了不同于城市工作生活的新路径
●农村天地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青年的涌入也对乡村经济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以及社会治理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卢晓宏:对青年个人而言,入乡创业是一种选择、一次机遇、一个平台,给青年提供了不同于城市工作生活的一条新路径,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青年入乡创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重要有生力量,有助于繁荣乡村,甚至改变乡村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入乡创业有助于推动青年人才由城到乡有序流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也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孙一平:青年创业催生“农旅融合”“数字田园”等新模式、新场景,盘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他们将城市资源、技术引入乡村,又将乡村资源输出至城市,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青年人才还深度参与乡村治理,激活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本土文化自豪感。
梁范祥:青年人才富有创新思维、充满创业激情。乡村是一个大舞台,既是青年展现能力和加强历练的平台,也是打开新世界、加速成长成才的广阔天地。一些返乡青年不仅能与家人团聚,还能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带动乡村经济增长,实现社会价值。我退伍后,回乡创立君魂土特产(重庆)有限责任公司,为本地农户打开了农产品线上销售市场,自己也收获了10万多名粉丝关注。今年,在重庆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支持下,我们组织开展乡村主播培训,为本地农产品直播带货,目前已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带动周边600余户1000余人就近增收。
主持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全面振兴对人才有哪些需求?需要哪些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
●最关键的是要热爱乡村。还需要懂得乡村运营、富有创意、有一技之长
●需要补齐人才短板,吸引集聚各方面人才,尤其是既精通农村生产经营又熟悉村庄治理的复合型乡村治理人
卢晓宏:我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最关键的是要热爱乡村。在这个基础上,大致有这几个特点:一是懂得乡村运营。有市场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观察分析市场侧、需求侧,在乡村新业态、新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富有创意。要有独到眼光,善于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如我市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深蓝计划”项目,就是由长期闲置的废弃矿坑改造而成,该项目运营后曾一天卖出8818杯咖啡,创了全国咖啡店单日单点销售量的记录。三是有一技之长。在乡村美学、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等方面有所研究,有相应学习经历或从业背景,善于将企业管理、城市经济中的有效经验运用到乡村创新创业中。
梁范祥:农村现在不缺力气,缺的是能把力气用对地方、能带来新东西的人。一是懂技术的“土专家”。不是光会锄地,还需要懂农业新科技。二是有想法的“运营师”。农村有地,还有美丽的风景、独具特色的传统手艺和艺术文化,需要有人整体规划、整体运营。三是“种得了土地,带得起乡亲”的“带头人”。光自己干不行,还要能把乡亲们拢在一起干。四是会做买卖的“电商人”。
孙一平:据人社部统计,全国农村地区每年新增高学历返乡人员约120万人,但乡村振兴实际需求量超过300万人。入乡返乡创业人员中,开创型、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占比不足三成,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供给明显不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补齐人才短板,吸引集聚各方面人才,尤其是既精通农村生产经营又熟悉村庄治理的复合型乡村治理人才。
主持人:当前,青年入乡创业面临的困难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
●要有更多的乡村创业扶持资金、贴息贷款、创业保险等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全周期培训
●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推动“打卡式”网红经济变成“多样化”长红经济
孙一平:入乡创新创业,远非想象中那般田园牧歌、诗意栖居、轻松惬意,成功者只是少数,更多人仍在摸索中前行。青年入乡创业面临几大难题,一是选择项目难,入乡青年普遍缺少创业实践和经验,对乡情、市场行情等缺乏客观判断,如果盲目跟风,创业项目选择不准,就会导致同质化竞争,成功率就很低。二是贷款融资难,入乡创业青年仅靠自筹资金多数只能解决创业启动经费问题。三是规范管理难。对于大多数青年入乡创业项目来说,雇工多为当地老龄化农民,亲戚朋友居多,创业项目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等能力相对较弱。四是人才聘用难。目前,农村懂经营、懂技术的专业人才短缺,受城市虹吸效应影响,人才聘不来、聘来留不住的困难普遍存在。此外,社会对于青年职业发展的认知仍受传统观念影响,返乡入乡创业的职业路径尚未得到广泛理解与认可;青年人还会在生活中感受到医疗、教育、消费等城乡差距,不少人还处于“半城半乡”的摇摆生活状态中。
梁范祥:青年入乡创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租赁场地、购买设备、引进技术等,但往往缺乏抵押物,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贷款。农业项目往往业态单一、靠天吃饭,周期性明显,创业风险大。这需要有更多的乡村创业扶持资金、贴息贷款、创业保险等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全周期培训,包括技能、管理、直播等方面能力培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卢晓宏:目前来看,有几个问题相对突出。一是规划引领问题。乡村业态布局还存在一定的趋同现象,青年大多选择咖啡、露营等成本少、门槛低、见效快的网红业态,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推动“打卡式”网红经济变成“多样化”长红经济。二是政策供给问题。现在部门条线出台的政策不少,但大多是普惠的,没有针对特定的群体,更多还是人才找政策,政策找人才还不够。需要系统梳理现有政策,针对不同类型青年群体精准推送,通过帮办、代办、联办、一网通办,推动政策落地。三是增值服务问题。目前乡村公共服务的水平还不够高,青年入乡发展的体验感、获得感、归属感还不够强。需要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注重盘活闲置资源,以人才社区为半径布局更多创业圈、服务圈和活动圈。
主持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这带来了哪些变化?
●形成“鲶鱼效应”,激发更多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热情,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
●有力推动了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变革,带动了集体增收、群众增富,筑强了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
孙一平:不少入乡创业的年轻人在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同时,向外界生动展现了乡村蕴含的发展潜力,形成“鲶鱼效应”,激发更多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热情,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
梁范祥:随着回乡青年人才多起来,乡村变化明显。思路不一样了,以前没人种的荒地,现在成了“智慧农场”。人不一样了,以前年轻人都想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中,百分之八十是老年人,现在返乡青年越来越多,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挣钱路子多了,电商平台拓展了销售渠道,农村文化旅游吸引了客流,乡村多业态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卢晓宏: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有力推动了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变革。随着青年涌入乡村创业,不少地方的乡村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以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传统业态,向以直播电商、数字游民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转型升级。入乡青年通过这些新业态,与村集体、村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集体增收、群众增富。青年入乡发展打开了青年到广袤乡村去建功立业、到希望的田野去成就事业的崭新天地,有力筑强了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我们加大从优秀入乡青年中发现选拔村干部力度,培育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治理人才,推动基层战斗堡垒全域提升、全面过硬。
主持人:青年入乡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发力。如何让青年在乡村留得下、发展好,推动青年入乡创业可持续?
●构建“创业—成长—生活”全周期、便利化服务体系,打造良好人才栖息生态
●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政策、资源和力量,从乡村端、青年端“两端”发力主动搭台,让青年“一听就心动、一看就感动、一来就行动”
孙一平:这需要各方持续发力,构建“创业—成长—生活”全周期、便利化服务体系,打造良好人才栖息生态。一是健全入乡创业服务和平台。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组建由企业家、返乡创业带头人、天使投资人、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入乡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青年提供创业指导、资源对接、市场开拓等系统性支持和服务。二是创新入乡创业金融产品,推出青年入乡创业专属信贷产品。三是营造良好入乡创业环境。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为青年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卢晓宏:作为组织部门,在支持和引导青年入乡创业方面,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把好方向,把青年人才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二是统筹整合。聚焦强城、兴村、融合,加强各类“共富工坊”建设,吸引入乡青年深度参与延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政策、资源和力量,从乡村端、青年端“两端”发力主动搭台,让青年“一听就心动、一看就感动、一来就行动”。三是凝聚服务,以乡村“微环境”优化来促进创业生态整体提升,切实解决入乡青年“创、住、行、食、娱”等方面的困难,让青年在乡村安心安业。另外,还要强化立法保障,从法规层面来助力青年入乡发展。
梁范祥:今年,重庆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通过集成化改革、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营,打造集人才认定、产业讲堂、创业试验、创意孵化、人才栖息于一体的综合场景。我作为直播学堂的创业导师参与其中,认为这是一个让青年在乡村留得下、发展好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