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滁州市,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市近七成的税收、超八成的就业、超九成的上市公司和规上工业企业,已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同时,民营企业也面临人才引育难、人才创新活力有待提高等多方掣肘。近年来,紧扣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滁州市以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服务模式、评价体系、培养路径全方位变革,实现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据统计,近3年来,全市为民营企业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400余名、大学生9万余名。
服务送上门,精准破解发展痛点
“我们刚入职时对补贴政策一无所知,政府主动上门辅导,帮我们申请了130万元补贴。”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毛祖攀博士说。
滁州市以“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统领,构建以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等专项政策为支撑的“1+N”政策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定制“政策礼包”。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涉企人才政策制定,将企业家意见建议作为条款制定和落实效果的重要依据。
为推动政策及时、精准、充分落地,滁州市编印《人才政策一本通》,归集政策“干货”100条,明确办理机构、申报流程,通过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三送三问三帮扶”活动、“进园入企”政策大宣讲等,把政策送上门。
针对申报材料多、兑现周期长等问题,滁州坚持在政务服务上做减法,构建“亭满意”营商环境。依托数字人才平台,全面深化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改革,即人才政策免申即享、审定即享、评定即享、议定即享,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助力民营企业引才留才提速提效。改革以来,累计为民营企业兑现奖补1100余笔近1亿元,政策由原来的每年集中申报改为随时申报,兑现周期缩短至3—7天。
人才“企业定”,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3月,安徽南玻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正辉成为滁州市首个通过“按薪定才”获评市C类人才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过去,人才的认定和评价都是由企业推荐、县市选拔,最终“专家评审说了算”,一些用人单位面临着需要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用不上的痛点。
为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精准性,不断激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活力,滁州将人才评价的自主权交给用人主体,招什么人、让谁享受政策,由用人单位自己说了算。全市71家民营企业备案为自主评价机构,开展技能人才等级认定。
开辟民营企业职称申报绿色通道,民营企业从海外引进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不受年度申报时间、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同时,民营企业人才申报职称时,论文著述不作为硬性条件,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全市已累计评定中级及以上职称800余人。
同时,滁州实行“按薪定才”,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担任企业职务、纳税额等作为民营企业人才层次认定和待遇兑现的依据。市重点民营企业年薪达50万元以上的产业人才,可直接认定为相应层级高层次人才。全市已有27人通过“按薪定才”获评市高层次人才。
滁州还鼓励民营企业高薪招才,对企业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人才年薪比例,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2024年,全市为民营企业发放“按薪补才”补贴260余万元。
盘活育才链,产教融合共育英才
人才要“引”,更要“育”。“过去,政府带着我们到外地高校招引人才,虽然花费了大量精力,但因为不少人才对滁州不熟悉,招聘成功率不高。”滁州隆基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HR吴士艳说,“现在我们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先进光伏现代产业学院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精准对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民营企业人才渴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滁州借力大学大院大所,最大程度汇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人才,让人才培养的标尺对准产业发展的靶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38家高校、协会建立“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与南京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430多所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在滁高校、市属高校建立产业链学院4个,新增产业链专业27个;建成南信大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滁州市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中国矿大等68所高等院校在滁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建大学生实践基地4个。
针对本土优秀青年企业家群体,滁州市实施民营企业家“头雁工程”,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训活动,先后遴选6批次共32名优秀企业家赴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等参加高端培训,100余名优秀企业家赴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参加国情研修,全力打造“新滁商”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经济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