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城中区
人才要素动起来 民营经济活起来
本报柳州讯 (通讯员 葛诗琦)近年来,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将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提质增效深度融合,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持续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以人才“关键变量”激活民营经济“最大增量”。
以优质人才供给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锚定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精准引才”专项行动,与区内56家重点民营企业建立“双向联系、双向服务”机制,贴合企业实际需要,创新开展“云端双选+线下专招”定制化人才招引活动,成功助力企业招录管理、技术技能等急需紧缺人才400余人,实现从“招到人”向“招对人”精准转变。强化“智库赋能”服务效能,整合广西科技大学等高校优质资源,精选16名信息技术、建筑及相关领域的博士教授,组建“企业人才服务团”,通过“企业点单、专家接单”的服务模式,精准对接民营企业诉求,深入企业一线提供技术支撑,累计解决技术难题40余项,推动“混合动力通用架构关键技术”等196个项目完成技术合同登记,登记金额达16.82亿元。
以全周期要素保障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围绕城中区“全域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依托新业态集聚区,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引进优质民营企业,配套提供租金减免、金融扶持、人才奖励等一揽子政策,全面激发区域经济活力。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政银企才”对接会,累计提供人才金融支持超11亿元,对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生活补贴、购房优惠、子女入学等全方位保障,以优质环境和贴心服务确保人才引得回、留得住、发展好。目前,园区已成功吸引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200多家优质企业入驻,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00余人。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企业技术中心,与桂林理工大学等市外高校紧密合作,重点围绕互联网科技、超高层施工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要素加速集聚,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以暖心人才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构建“数字人才库+专属服务网”双支撑体系,充分发挥22名人才服务专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为重点培育的企业家提供“一对一”跟踪服务,精准对接企业优势资源、技术需求和合作意向,及时落实政策传递、补贴申领、人才安居、医疗优诊等多元化服务,累计解决企业及人才“关键小事”266项。依托“城才有话说”等活动载体,创新举办民营企业家“成长课堂”、非公经济大讲堂、企业人才沙龙等系列活动,邀请各行业青年创业者分享创业历程与成功经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高标准建设“城中人才会客厅”,打造企业家身边的“一站式服务门店”,集成政务通办、企业对接、学术交流和休闲交友等功能,打造开放共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人才服务更加精准化、高效化。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
“人才强企”破解引才育才难
本报遵义讯 (通讯员 播组轩)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聚焦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诉求,探索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与优化发展“软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硬实力”互融共进。
在顶层设计上,聚焦政策供给,以省、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为基础,出台“四链共建”人才队伍实施方案、促进民营企业人才发展助力工业倍增行动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在科研创新、技能培训、职称评审等10个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全方位支持,形成1个人才发展规划、1个区级管总政策、N项配套举措的“1+1+N”民营企业人才政策体系。
为破解民营企业引才育才难题,围绕主导产业重点环节、关键人才和核心技术,鼓励民营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0余名。依托区内职业教育资源,搭建产学研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20个,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申报省、市两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充分发挥人才基地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引进培养各类产业人才4500余人,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为进一步优化环境,增强企业活力,聚焦人才和企业需求,实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和干部“三级包保”服务企业制度,整合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和承办部门资源,组建由177人组成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全程代办”“一帮到底”式服务,并选派20余名领导干部“一对一”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和人才困难诉求,促进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动能进一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