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其创新活力与人才储备紧密关联。必须将人才战略嵌入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从系统性思维出发,构建适配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生态,为中小微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破除“资源孤岛”,构建协同引才生态。中小微民营企业普遍因市场声量不足导致知名度不高,造成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要跳出引才“单打独斗”模式,打破企业间的资源壁垒,整合企业、科研平台、高校等资源,建立中小微民营企业人才联盟,通过联合发布人才需求清单、共享引才渠道等方式实现“抱团取暖”,扩大市场话语权。创新中小微民营企业柔性引才机制,推广“共享用工”“项目制合作”等轻量化用人模式,搭建跨企业人才调配平台,形成动态“人才蓄水池”,降低全职雇佣成本。强化政策精准供给,推动各类人才政策向中小微民营企业倾斜,建立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切实提升中小微民营企业人才吸引力。
突破“机制壁垒”,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中小微民营企业受限于资源和平台,往往缺乏与院校机构深度合作的机会,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要构建“产业学院+实训工场”双元培育模式,引导院校与中小微民营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将行业前沿技术标准引入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开发、工学交替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动态匹配。探索建立“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联合授课,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实时衔接,对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试点“微专业”培养,通过模块化课程快速输送适配人才。
强化“保障网络”,筑牢人才发展根基。中小微民企因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稳定性天然不足。要强化政策兜底性支持,针对中小微民营企业在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痛点,探索区域性“人才服务包”,通过政府补贴、市场联动等方式降低中小微民营企业人才生活成本。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开通线上诉求反馈通道,实现民营企业人才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的快速响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中小微民营企业建立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创新成果分红等长效激励机制,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