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青岛 打造民营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190291780016754688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3-21

核心提要

●推动企业“按薪定才”,对企业新引进的研发类人才,只要年薪连续两年达到80万元以上,即可认定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目前已有64名“无帽子、无称号”人才因此受益

●每年在全市雏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遴选20家左右有望带领企业成长为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成长性企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每人每年给予20万元培养经费

●建立“青岛好成果”优选机制,定期面向驻青高校、科研院所收集创新成果,已促成39项高端创新成果在民营企业落地转化

民营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持续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向民营企业集聚,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目前,青岛实有民营企业78.2万户,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95.8%。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新入选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中90%来自民营企业。

强化人才意识,树牢人才强企理念

人才兴则民企兴,人才强则民企强。青岛市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强化人才意识,推动将人才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让企业家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价值。

建立民营企业“一把手”走访制度,对规模以上企业、“链主”企业等重点民营企业负责人,每年走访一次,宣讲人才工作、推介人才政策,引导企业“一把手”研究部署人才工作、“下场”招引人才。同时,常态化举办“企业HR培训班”,“手把手”教企业HR熟练掌握政策、灵活使用政策,助力企业引才聚才。

在优秀企业家表彰、“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评比表彰中,将人才引育成效设为重要指标,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从“投资驱动”向“人才引领”转变。目前,已引导歌尔等在青企业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引进、培育、储备制度,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聚力产业引才聚才,引领企业攀高逐新

人才强、创新强是企业强、产业强的前提,高端人才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不言而喻。但企业也面临高端人才引进成本高、人才留不住等现实难题。

为此,青岛市出台《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向重点领域民营企业开展遴选,定向化实施人才支持政策,引导产业高端人才向企业集聚。实施一年来,已助力民营企业引进产业高端人才146人。

引导企业“高薪聘才”,出台高端人才薪酬补贴政策,对企业新引进的产业高端人才,最高按照年薪30%给予补贴。同时,鼓励企业依托专业机构引进专业人才,每引进1人最高给予50万元猎聘补贴,助力企业降低寻才成本,提升引才聚才实效。

支持企业“自主荐才”,遴选84家重点民营企业,分别给予1个自主荐才名额,可直接推报人才进入青岛拔尖人才终审,有效解决“企业认可的专家评不出、专家评出的企业不认可”评价难题。推动企业“按薪定才”,坚持“谁是人才让企业说了算”,对企业新引进的研发类人才,只要年薪连续两年达到80万元以上,即可认定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对应享受30余项绿色通道服务。目前已有64名“无帽子、无称号”人才因此受益。

健全自主育才体系,锻造企业人才梯队

自主培育是提升民营企业人才储备质量、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青岛市每年面向民营企业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育计划,促进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青岛产业领军人才计划。面向民营企业存量人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每年遴选60名左右能够引领产业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创新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津贴,并采取股权投资方式给予项目资助。近3年来,已遴选产业领军人才(团队)217名。

实施“新锐”人才引航计划。面向初创民营企业增量人才,每年在全市雏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遴选20家左右有望带领企业成长为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成长性企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每人每年给予20万元培养经费,赋能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近3年来,已遴选“新锐”人才38名,其中,已有4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

促进人才效能发挥,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为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青岛市从加强校企协作、促进供需对接、加速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人才作用发挥提供全方位服务。

“校聘企用”打通交流通道。出台《青岛市共引共享人才实施办法》,发挥“事业编制+产业场景”叠加优势,支持高校院所与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引育使用科研人才,招引的人才直接派驻企业一线,产出的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目前已与15家重点民营企业合作,聘用共引共享人才23名。

“揭榜挂帅”攻关技术难题。聚焦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出台推进“揭榜挂帅”8项措施,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领题揭榜,帮助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目前已发布民营企业需求榜单312个,促成合作93项,签约金额2.63亿元。

“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发展。针对“科研端成果沉睡、产业端寻宝无门”的供需错配难题,建立“青岛好成果”优选机制,定期面向驻青高校、科研院所收集创新成果,并实行月度路演、季度汇演、年度优选,目前已促成39项高端创新成果在民营企业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