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构建人工智能时代 “人机协同”就业生态
189275532220497510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2-21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以通用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Deepseek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不断拓展技术边界,为各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与机遇。面对这一变革,我们需要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新生态。

科技革命对就业市场的多维度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对就业市场的作用机制,本质上是动态平衡的过程。科技革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主要通过就业挤出、创造与吸纳的三重复合效应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转型。

就业挤出效应主要发生在科技革命初期。工业革命时期,珍妮纺纱机的应用使英国纺织业劳动生产率提升40余倍,直接导致手工纺织工人数量从1820年的24万人锐减至1860年的2.3万人,机器大范围替代人力,将劳动力大面积挤出原有的就业岗位。这种挤出效应不仅淘汰了许多低技能岗位,还引发了劳动要素的重新定价。据世界银行统计,19世纪英国纺织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幅度高达35%。

科技革命带来就业挤出效应的同时,还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突破性技术通过产业链垂直扩散方式催生出众多职业,例如,蒸汽机的普及不仅创造了机械工程师岗位,更通过铁路运输系统衍生出调度员、信号员等新兴职业。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则创造出了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一大批前所未有的知识密集型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全新的就业空间。

此外,科技革命还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形成了就业吸纳效应。科技革命显著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社会财富,促进了消费,从而引发服务业价格相对上涨,推动服务业就业占比持续攀升,最终吸纳大量人员涌入服务业。据统计,伴随着新技术的普及,美国1870-1970年间服务业就业份额从25%升至65%。阿里研究院2023年统计结果显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国网商群体已突破6300万人,间接带动1.2亿个就业岗位。

人工智能驱动就业市场深度重构

与以往的三次科技革命不同,人工智能的出现标志着科技赋能已从物理力量的增强跃升至认知智能的拓展。随着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这种趋势将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因此,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影响的广度及深度将远超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革命。

首先,就业挤出效应的影响更广。不同于前三次科技革命对体力劳动和基础认知劳动的替代,人工智能首次实现对高阶智力劳动的渗透性替代。随着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决策制定等智力层面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这导致许多传统上需要高度智力投入的岗位,如数据分析师、程序员、财务分析师,甚至教师等都面临被机器替代的风险。麦肯锡研究院指出,2030年至2060年,将有50%的职业逐步被AI取代,其中知识工作者也有可能受影响。高盛则测算出未来十年AI将威胁3亿个全职岗位,高技能白领同样面临风险。

其次,就业创造效应的速度更快。当前,数字技术的超线性增长正使就业创造进入加速轨道。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到催生提示词工程师、AI伦理审计师等全新职业仅仅用时18个月。据统计,在技术模块化与平台经济的协同作用下,以人工智能大模型OpenAI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已孵化出超过200种新型职业,涵盖模型微调师、对齐工程师等细分领域。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统计,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带动下,2024年生成式AI相关职位也增长了321.7%。

最后,就业吸纳效应更显著。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具有广泛的嵌入性,这将使其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全面升级的核心引擎,并在驱动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一方面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及全新的劳动方式;另一方面又催生出海量的全新消费需求及社会需求。在供需双重逻辑下,将出现广泛而多样的就业机会。

构建“人机协同”就业新生态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市场造成的深刻变革,政府需要跳出“技术替代论”的窠臼。技术与就业并非简单“替代”或“互补”的二元关系,而是赋能共生、协同进化的关系。要实现科技进步与高质量就业的同频共振,必须以动态的发展性思维,构建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人机协同”就业生态,通过前瞻性政策引导,规避可能的风险,确保人工智能的可控性。

短期,着重于构建技能防御体系,以缓减替代冲击。目前,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首轮冲击已初现端倪,不仅表现为就业岗位的替代,还表现为技能溢价现象的加剧。据美国统计数据显示,具备AI技能的员工薪资溢价高达43%,不具备AI技能的劳动者则面临低薪甚至失业的困境。为了在技术替代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的“软着陆”,政府、企业与教育机构应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应急防护网。一方面,应建立就业替代预警机制,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应用的监管和评估,识别受AI影响最大的行业和岗位,及时发现潜在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为劳动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替代风险较高的行业中,由政府补贴企业开展带薪数字技能培训,为有需求的劳动者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在技术变革中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中期,推进产业生态的适应性重构,以拓展就业空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其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带来劳动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增强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将有效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政府应着力构建“技术扩散、产业升级、岗位新生”的良性循环,开辟“人机协同”的新型就业阵地。通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AI与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广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岗位。

长期,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以优化就业生态。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只有围绕高质量发展打造出“优质就业创造、人力资本增值、消费升级拉动”的可持续发展闭环,才能形成良好的就业生态。首先,应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其次,应为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AI赋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AI终身教育,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确保他们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稳定就业和收入增长。最后,在人力资源增值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始终将劳动就业保障贯穿人工智能发展全过程。针对因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而引发的部分劳动力失业问题,有关部门亟须强化就业保障措施,为受影响群体提供全面的支持与保障。一是构建技术普惠与利益共享机制。例如,从企业的AI应用收益中按比例提取资金,设立专项就业援助基金,用于落后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及劳动者职业再教育。二是探索创新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众多新兴职业岗位,其中大部分为灵活就业者,如数据标注师、算法模型训练师等。对于这些新兴岗位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有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内容。为此,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创新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将非标准化、碎片化的工作任务合理折算为社会保险缴费依据,确保所有新型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均能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规范,防范任何人工智能对人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保护人的基本权利。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变革,有关部门需要以“动态治理”思维构建弹性应对体系,实现从“技术替代”到“人机协同”的范式转变。这既需要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创新,更依赖于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劳动者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共治。唯有在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