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强调,以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四川是人力资源大省,劳动力超过5000万人,技能人才超过1200万人。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国人社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构建培育技能人才大格局,探索产业、企业、职业、就业融合发展的培养新模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锻造一大批“天府工匠”“技能川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构建新格局,打造培育技能人才的“四梁八柱”。我们将坚持系统集成,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技能人才工作,加强部门分工、政策举措、项目实施间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切实解决供需不匹配矛盾,增进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大格局”。坚持党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工作机制。推动党委和政府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健全技能创造美好“大体系”。以我省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为总揽,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政策,持续完善支持广大劳动者以一技之长创造美好前程的“1+N”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部门齐抓共管“大协作”。对内积极推动与就业、社保、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业务高频联动的技能人才工作支撑体系。对外加大与产业厅局、群团组织协同作业力度,整合产业政策、培训资金、社会资源,分类分层大规模实施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形成技能人才培育整体合力。
探索新模式,推动企业发展和技能成才“双向奔赴”。我们将围绕构建产训评一体的企业技能生态链,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探索产业、企业、职业、就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突出产教融合。加快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布局优化技工院校布局,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精准对接,夯实技工院校内涵发展基础。突出产训融合。以实施高技能人才倍增计划为引领,深化培训计划编制改革,坚持“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就业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产业发展到哪里技能培训就跟进到哪里”。鼓励支持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构建“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实现产、教、培、评、用资源共建共享。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产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补贴标准,完善以技能提升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培训评估机制与补贴资金拨付机制。突出产评融合。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和15条重点产业链,不断完善由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衔接职业标准体系。开发蜀绣、青神竹编、自贡彩灯等评价规范,填补“微技能”“新职业”无评价方式的空白。优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构建以技能和工作业绩为主要评价维度的评价体系,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
涵养新生态,打造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成长摇篮”。我们将切实转变技能人才工作观念,树立靠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让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支持企业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广泛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推进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畅通一线职工晋升成长通道。强化人才激励表彰。加大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力度,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范畴,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西部技能大师之家和天府技能大师之家。加快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在技能人才聚集的区域、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推动实施技能人才起点薪酬制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打造技能赛事品牌。采取“赛展聘会”四位一体的方式举办“四川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拓宽赛项领域和参赛范围,为西部省(区、市)搭建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舞台,推动技能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润入人心。营造技能报国氛围。大力宣传技能成才典型,聚焦省级以上大师工匠和竞赛优胜选手,挖掘扎根一线、默默无闻的草根能人和民间高手,讲好技能故事、展示技能魅力、厚植工匠文化,营造人人尽展其才、尽展其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