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之窗
政策法规
专题专栏
标准信息
关于我们
江苏常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
187139216754555289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4-12-24

今年以来,江苏省常州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柔性流动,推动智力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调配,将人才培养改革“关口”前移到产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缺口”上,通过以产聚才、以教促产、以才兴产、以产兴城,大力构筑产才城教融合发展新高地。

一体布局激发创新创造动能

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为期三年,每年遴选10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重点鼓励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在高科技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双岗互聘,着力破解企业创新人才不足的实际问题。

按照“产才融合、按需匹配”的原则,分门别类配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互聘岗位,实现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到高科技企业兼职从事技术、管理咨询,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高科技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专业课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和科研合作等工作。

常州大学任玉荣教授与贝特瑞(江苏)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了一项动力电池科技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当升科技(常州)总经理陈翔宇担任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兼职导师,开发了《储能技术与应用》教材,在学生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

目前,“双岗互聘”高层次人才已帮助聘用单位解决各领域技术难题644项,协助企业进行工艺创新改造451项。促成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08项,合同额达1.5亿元。联合聘用单位向上申报项目146项,申请专利305项。同时,150名企业人才也在“双岗互聘”中脱下“工装”,执起教鞭,开发教材和课程173项。

智能匹配精准助力“供需对接”

“为解决用人单位位置分散、应聘人才五湖四海带来的沟通交流不畅和材料填报不便问题,我们专门打造了信息化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完成需求申报、简历录入、人才选岗、单位聘人、协议签订等流程,实现双岗互聘全流程线上办理,高效率完成人岗双向选择。”常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平台发布、智能推荐、自主对接、线上签约”的高效匹配机制,大数据智能分析,精准匹配关联度高的岗位和人才,重点关注主导产业方向和核心聘用单位,聚焦未来产业、重点企业、紧缺专业,持续跟踪岗位发布、人才选聘情况,适时定向推荐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让人岗选择变“大海捞针”为“有的放矢”。

“双岗互聘计划”实施第一年,就吸引了576家单位、提出1561个岗位需求,有1644名高层次人才注册,947名人才与岗位需求成功匹配,其中博士学历人才746名,占78.8%。“我将以此次签约为开端,共同推进区块链相关技术成果在常州的转化,寻求产学研合作共赢,开启数字化建设新篇章。”天津大学刘秀龙教授在常州市“双岗互聘”集中签约仪式上表示。

用好考核激励“指挥棒”

为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推动企业成果转化、高校创新发展和院所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常态化考核机制,加强对互聘合作的考核管理,定期深入现场调研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展,不断优化互聘合作的开展形式。

按照“企业择优选聘+政府分类考核激励”的原则,根据“双岗互聘计划”人才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结果,分类给予人才工作津贴、考核奖励和留常奖励。聘用期内,本地人才按照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给予人才工作津贴资助,市外人才按照每人每月2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再给予2000元一次性奖励,并择优20名成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人才授予“常州市年度双十佳双聘人才”称号。对市外高校人才聘期结束后留常全职工作的,一次性奖励人才3万元、聘用单位2万元,激活人才创新积极性,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