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春讯 (通讯员 孙伟)近年来,针对求职者“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问题,吉林省人社部门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和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两找一服务”工程)。今年以来,全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征集推送就业岗位50.3万个次,城镇新增就业22.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4.3万人,均提前完成全年指标任务。
打造“两找”工作体系,系统内外协同发力。由厅领导挂帅,组建包括平台建设组、业务推进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组、督导考核组的工作协调组,实施专班运行,统筹全系统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动车组”效应,为工程实施注入强劲动力。厅党组将“两找一服务”工程作为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要求全系统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统筹利用好各方面的政策、资金和服务资源,围绕就业聚焦发力,同向施策、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会同省国资委、省工信厅、省工商联等部门,向企业推介“两找一服务”工程;加强与省教育厅合作,签署战略协议,推进人社服务进校园,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链条贯通。
抓好重点领域就业,着力稳定就业根基。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出台30条创新举措及6个实施细则,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实施4个月来,为1.4万人次发放补贴补助近亿元,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3812场,助力留吉14.9万人。制定“三大群体”就业政策,针对青年群体,积极拓展新兴产业、新业态中的就业机会,精准推送实习与就业岗位信息;对于妇女群体,大力扶持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领域,提供技能培训与创业扶持,推动灵活就业与居家就业模式创新;面向银发群体,开发老年服务、经验传承等方面岗位,鼓励其发挥余热。为民营经济松绑减负,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社保基金“降、返、补”惠企惠民30.7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8亿元,进一步激发企业吸纳就业的活力与动力,全方位构建促进就业的良好生态,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开发就业服务平台,强化就业信息归集。强化服务功能,开发找工作、找人才、高校毕业生服务、就业地图、云上市场、视频面试等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目前,该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已实现“用户精准画像、人岗智能匹配、数据动态分析”功能,并实现“政策找人”“服务找人”的精准服务能力。强化业务协同,依托平台打造“一站式”受理、集成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信息反馈、分析研判、业务联动工作机制,促进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事人才四大板块协同发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就业服务。强化信息归集,汇集求职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库,并把依托平台归集发布用工岗位年度目标任务纳入省民生实事全力推进。目前,“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已入驻企业24.4万家,访问量累计309.5万人次,共为4.4万家企业发布用工岗位46.4万个;平台智能系统累计为求职者推送岗位信息5.4万个,为企业推送人才3848人次。
构建统筹调度体系,畅通就业服务网络。健全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贯通的人社公共服务网络,畅通热线电话、网站、基层经办窗口等人社服务渠道,形成就业公共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死角全覆盖的工作体系。以快速响应为原则,依托“大数据+铁脚板”,加快线上平台应用的同时,健全家门口就业等线下服务体系,快速精准地发现和找到“想就业”的劳动者、“缺人才”的企业。目前,全省建成规范性实体零工市场71个,帮助劳动者实现零工就业1.34万人,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2253个,实现就业服务就地就近。建立提级办理工作机制,对本级人社部门难以解决的高端人才引进、特殊用工需求等重点难点问题,坚持“特事特办”,逐级向上推送,直至整合全省人社系统力量,统筹资源,集中攻坚,帮助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
培育就业服务队伍,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在全系统开展“人人都当服务员、人人争做于砚华”服务质量提升活动,从省厅领导到基层一线窗口人员按照业务分工和岗位职责,加入“两员一师”(就业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专员、创业就业指导师)队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和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围绕“三送三帮一促进”,即“为企业送政策、送补贴、送技能,帮企业招工引才、降本减负、练兵强技,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采取“一人包一企”方式,通过点对点精准对接,建立“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促进人社政策服务精准“滴灌”,帮助企业纾困、减负、稳岗。截至11月末,全省人社系统累计与9408家企业完成了“一对一”对接联系,收集企业诉求8567项,已动态帮助解决8426项。
吉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两找一服务”工程深入实施以来,运行体系逐渐成熟完善,人社系统主动精准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破解“招工难”“就业难”的举措更加有力,就业和人才工作更深地融入全省振兴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