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聚,百业兴。近年来,浙江义乌市大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开展“技能义乌”建设行动,打造技能型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持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今年以来,义乌新增技能人才7.3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7.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2万人。
分类培育
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考证以后,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了。”9月25日,义乌新视线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配送员刘伟参加了市人社局组织的物流配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通过配送货物分拣、制定送货路线等技能实操考核后,顺利取得了物流配送专项能力证书。
今年的“双十一”,义乌的快递业务量较去年提早50天突破百亿件,成绩领跑的背后,离不开众多物流快递从业人员的“加速奔跑”。为提升相关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今年义乌首次组织开展物流配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并将考场“搬”进工厂,截至目前已有1.9万余名从业人员不出厂门提升了从业技能。
义乌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群众就业需求,创新开展技能人才分类培育,构建“一人一技”技能人才培育新体系。“我们将重点群体精准分类,同步开展‘新商人’‘新匠人’‘新农人’‘新业人’四类人培养计划。”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金昭非介绍,分类培育模式有效破解了以往技能人才群体分类多、主管部门不清、服务不精准等难题,基本实现全市重点群体全覆盖。
截至10月底,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6万人次,培训规模同比翻番,四类技能人才分别新增3.3万人、2.4万人、0.7万人、0.9万人。
产教融合
锻造产业工人“王牌队伍”
在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里,数控车工高级技师王关根正在指导学徒对汽车转向螺杆进行车削加工。
王关根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浙江省“技能大师入校园”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依托他的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助力数十家企业实现技术革新60余项,带动市场经营主体增收超12亿元,并培养了上千名技能人才,成为义乌汽车制造业“家门口”的“黄埔军校”。
“我们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国成介绍,通过政校企合作,义乌已建成光电光伏与汽车零部件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公共实训基地,与全国15家专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依托“订单班”“冠名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联合培养模式,每年可为企业点对点定向输送技能人才超2000人。
今年,义乌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赛道,大力推动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与华为公司联合创建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职业认证考试中心,打造数字技能人才“成长摇篮”。
政策引导
塑造技能创富“最优生态”
“3天时间40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很方便!”浙江万千服饰有限公司是义乌一家从事服装生产的企业,因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亟需“资金活水”。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向企业介绍了“技能共富贷”产品,顺利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义乌为技能人才和技能型企业“量身定制”了最高50万元的消费贷款和最高1000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保障技能型人才就业创业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已发放“技能共富贷”13.2亿余元,惠及2200余名技能人才和8家技能创富型企业。
除了实施政策激励,义乌还大力构建以技提薪激励机制,打造员工增技—企业增效—人才增收价值链条。
“我们鼓励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制度,让一技之长者有‘一席之地’,技高一筹者能‘薪高一档’。”王国成介绍,目前,义乌共有1115家企业完成工资集体协商,96家企业制定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实施方案,每个职业技能等级每月增加薪酬100—500元不等,切实提升技能人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