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技工教育联盟,是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在促进成员间优势资源共享、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在技工教育联盟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上作出积极探索,整合优质资源、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步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聚力”,各地亮出协同育人“英雄榜”
“以前,学校和企业多是点对点、一对一开展合作的。如今各地组建了技工教育联盟,就相当于扎起一个个大戏台,大伙儿一块唱戏。”济宁市技师学院副院长王志敏这样解释技工教育联盟为校企双方带来的变化。
随着技工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技工教育面临的新课题。2021年,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提出,组建多层次校企合作联盟网络。人社部发布的《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也提出,积极探索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打造100个左右技工教育联盟(集团)。
2022年,人社部确定了全国首批32家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院校,亮出了技工教育联盟“英雄榜”。这份榜单显示出近年来各地技工院校主动吸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实施等环节,双方共同打造“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制度,技工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工作网络正在形成。
其中,安徽铜陵技师学院牵头组建的安徽大江教育集团“上榜”。安徽大江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徽铜陵技师学院院长杨益民介绍,集团将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助推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集团依托本地产业优势,与铜陵、黄山、安庆多家化工企业展开培训合作,为安徽本地乃至长三角地区培养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紧扣未来产业脉搏,与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培育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才、薄膜电容产业人才。”杨益民说,近年来,集团成员单位安徽铜陵技师学院、安徽有色金属技师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6%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闪亮的“成绩单”,显示出技工教育联盟发展的高质量成色。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是技工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形成的合作方式,其本质是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共享,提高场地、设备、师资等利用效率。”
“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培养,呼唤大力加强技工教育联盟的建设。”广东机械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冯为远表示,“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技工教育联盟搭建了校企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
“攥指成拳”添底气,携手释放“多赢”价值
“网易集团的多个业务部门中,研发人员占比都在80%以上。近两年,我们从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等多个技工院校引进了两三百名低代码开发人员,他们在公司表现得很好。”网易数帆CodeWave智能开发平台部行业总监林双飞对记者说,“我们希望在未来有更多机会与有关部门和技工院校合作,将低代码开发技术实训平台开设进校园,做好产业数字化人才的培育工作。”
“我们是江苏南京一家从事智能设备定制的小型科技企业。我们急需工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智能制造人才,也特别希望能够与技工院校联手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亚龙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陈长安表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和调整,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面临新挑战、新机遇和新要求。“由于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仍然存在。技工院校急需龙头引领,深化内涵式发展、优化教学资源、扩大生源基础,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以此带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梯次发展。”四川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桢这样解释组建技工教育联盟的必要性。
冯为远表示,技工教育联盟可以在促进成员单位间优质资源共享、激发改革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联盟,技工院校得以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技工院校将培养的技能人才输送到企业,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在全国各地,技工教育联盟的“多赢”价值正在逐渐释放。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牵头组建机械行业精密制造(华南)职业教育集团,在育人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校企深度合作与探索。“集团成立了服务机器人、检测、无人机、消防工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5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整合企业与学校资源,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创新要素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要素、教育场景和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院长吴洪东介绍,当前,学院与近40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近60家企业签署了师资培养实践基地协议。近年来,学院每年平均向社会输送2000多名高级技工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年均达98%以上,有不少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优质企业“抢走”。
颐高集团产城科技副总裁肖庆对此也深有体会。“近年来,我们在长三角地区建设多个产业园,横跨智能制造、跨境电商、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园区企业主要包括行业头部企业以及本地孵化的新兴企业。为了满足园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以当地技工教育联盟为平台,把实训基地设在园区里,打通了技工院校学生到企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政府认可、学校发展、企业受益’的局面正在形成。”
精雕细琢“强内功”,打造高水平技工教育生态圈
根据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时期,全国目标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这为技工教育联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部分技工教育联盟面临着内涵式发展后劲不足、办学制度有待改革、传统优势专业招生难等问题。”冯为远表示,“要破解以上问题,将技工教育联盟打造成为多元化育人高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牵头院校的积极作为、成员单位的抱团发展缺一不可。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学校出人才,行业出标准,共同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的生态圈。”
针对“内涵式发展”,李桢表示:“技工教育联盟需要围绕国家和地区相关战略部署,调整专业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实现院校企业间师资共培、教学资源共享、科创成果转化、工作就业服务信息充分流通,从而打造优质联盟品牌。同时,有关部门要强化顶层设计,抓实对技工教育联盟建设工作的管控,完善对技工教育联盟的考核体系,发挥第三方评估和质量监测的作用,保证项目落到实处、政策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聚焦“抱团发展”,杭州萧山技师学院院长许红平表示,“办好技工教育联盟,要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协同。地方与地方之间、联盟与联盟之间要加强联合。还要多开展国际合作、国际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台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金国表示:“技工教育联盟需要多引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师资、专业、课程等各类标准,提升技能人才在岗位上的适应性。”
字节火山引擎教育总监陈晓梅从企业角度,对提升技能人才供需匹配度提出思考。“我们正在尝试依托互联网平台链接更多的学校和企业组织,为校企双方做好就业双选。我们要在充分征集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帮助技工院校做好师资培养、课程建构、实训平台建设等,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自然地完成岗前培训,提升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可以更顺畅地把人才输送到企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