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完善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探索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近年来,四川省合江县以全面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扎实推进法治人社建设,先后获得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先进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治人社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有力护航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培植为牵引
营造法治人社良好氛围
近日,合江县尧坝古镇“法治茶馆”传出阵阵锣鼓声和叫好声。舞台上,县人社局干部职工自编自演的《社会保险三句半》正在上演:“离职失业无事干,失业保险来帮助,七十二行任你选,补贴多……”通俗易懂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法治茶馆”是2012年合江县多部门联合在尧坝镇打造的宣传普法场所。在“法治茶馆”,县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当好“店小二”,将政策法规内容融入表演,在寓教于乐中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2022年,对“法治茶馆”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集法治宣传、法治服务、解决问题于一体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截至目前,“法治茶馆”已累计接待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10万余人次。
“法治茶馆”是县人社局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干部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法治履职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年终述职和职工年度考核,形成以上率下、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县人社局局长潘静介绍,人社局高度重视法治队伍建设,抓好法治干部的招引、培育、任用,着力锻造“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底线、为民有情怀”的“四有”人社法治队伍。
以权力规范为重心
筑牢法治人社坚实根基
翻开合江县人社局“人社法治台账导图”清单的第1页,各个岗位的职责及法律法规依据等清晰明了。“这样的导图清单,我们共绘制了80张,涵盖了人社部门59个岗位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潘静介绍,“人社法治台账导图”将每个岗位的法律依据、法律要求和法律责任精准标注,将法、岗、事、人紧密结合,强化权从法来、事由法定、人必依法、岗必依法。
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在这方面,县人社局进行了更多创新实践。出台《行政执法工作操作规范》《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等文件,设立17项制度,将行政权力运行的全流程纳入制度化管理,保障、推动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与此同时,加强对各项决策事项的管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以可视化、条目化的方式向社会公布,避免出现权力寻租、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县人社局高度重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制定了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图,严格执行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等5项程序,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做到应审必审、应备必备。与此同时,按照“目录管理、定期清理、动态调整”原则,全面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
以权益维护为抓手
提升法治人社质效水平
“我们都是公司的行政、客房销售员工,公司现在突然裁员,我们的权益怎么办?”2022年10月,合江县某旅游开发公司的李某等46名员工,来到公司所在地凤鸣镇新洋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讨说法。
调解组织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抚李某等人的情绪,一边指导他们填写调解申请书,同时向乡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报告这一突发情况。乡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收到调解申请书后,当场受理,通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到现场,同时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同步共享案件情况。县仲裁委立即指派仲裁员负责此案,并积极整合县法院、县总工会、县司法局、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等部门的资源,同步引导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调处,很快将争议圆满化解。
一起群体性劳动争议通过“企业、村、镇、县”四级联动得到快速调处,这得益于合江县充分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劳动纠纷多元治理模式,让劳动纠纷不出企业、不出园区。
通过整合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等力量,推动案件分级分类处理,实现了矛盾纠纷70%协商解决、20%仲裁裁决、10%执法处理。当地还积极创建省级“金牌调解组织”,推行“仲裁庭+调解中心”工作方式,形成“要素式办案”“流动仲裁”“就地仲裁”“简易仲裁”等特色办案机制,建立由司法部门、群团部门、行业部门参与的“调裁诉”对接机制,完善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制度……2022年以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劳动争议案件156件,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