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标准日”主题聚焦“伙伴关系”,其深层逻辑指向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集体智慧与协同行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深化标准化交流合作,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正是对这一全球规律的深刻把握与中国实践的战略回应。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叠加的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认为,协同合作需要增强标准化工作合力,增强合力不仅实现技术层面的协同增效,更可实现文明层面的价值共鸣与治理理念的升华。
从人类文明演进视角审视,标准的形成与传播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协作方式不断优化的历史。从远古部落的物物交换准则,到近代工业革命的零部件标准化,再到当代数字经济的接口协议,标准始终是不同群体打破隔阂、构建信任、提升集体行动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种跨越时空、一脉相承的协作基因,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时,展现出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当前,全球绝大部分的技术壁垒源于标准差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正在于通过构建更加包容、更具韧性的伙伴关系,推动标准的国际协调与互认,这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方向。
中国标准化实践为全球协同治理贡献了独特智慧。我国两万余名注册专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在ISO、IEC等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数量持续增长,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在标准化领域的生动实践。我们强调的“合力”,并非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和而不同”的有机协同——既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基础保障方面的引导作用,也要激发市场各主体在技术创新、标准应用中的活力,更要畅通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链条。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从量子计算到生物制造,从空天科技到深海工程,无一不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攻关,标准则是将分散的创新势能转化为系统创新动能的关键枢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中国标准化工作独特的价值底色与精神高度。标准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也必须服务于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到守护“头顶上的安全”的建筑安全标准;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适老化改造标准,到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无障碍环境标准,每一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都承载着“国之大者”的民生关切。这种将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实践,超越了单纯的工具理性,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在全球范围内,这也为解决标准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鸿沟”“数字鸿沟”提供了中国方案——即标准不仅要追求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效率性,更要兼顾社会的公平性、发展的包容性,让标准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今日之标准已不仅是产业竞争的“技术筹码”,更是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石”,文明互鉴的“通用语言”。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以标准为媒,深化全球伙伴关系,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标准化事业新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