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添羽翼” ——贵州毕节创新方式培育技能人才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和就业需求,落实培训政策,精准对接培训需求,扎实提升技能人才培训成效。

创新培训方式凝聚“向心力”

“今天有专家来村里教我们种李子树,培育月季花,去晚了怕没位置坐……”近日,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中塘村村民成群结队地往村办公室赶,大家对前来讲课的农业专家充满期待。

百里杜鹃景区急需大量有技术的劳动力,但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就业技能不强。为此,当地人社部门邀请毕节市宏远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教师到中塘村为村民开展为期15天的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后的学员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凭证书可以优先到景区务工。

“我家栽了几大片李子树,原来只知道除草施肥,不懂得如何养护,每年果子都会遭受病虫害,果子品相不好,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我知道怎么修枝整形,怎样进行病虫害防治了。获得结业证书后,还可以优先到景区内就业,真是太好了。”参加培训的村民马家琴高兴地说。

毕节市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中采取“课堂学理论+田间学实操+外出学经验”分段培训模式,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全市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13万人次。

毕节市还创新评价方式,统筹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培训与就业挂钩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将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培训后初次就业率达30%以上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硬指标”,严格兑现培训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共拨付培训补贴3000余万元,培训后实现就业4.14万人。

深化校企合作是创新培训方式的重要一环。毕节市积极推广校企合作,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广港班”“广汽班”等系列订单班37个,共招收1300余名学生就读,实现入学就业“一体化”。近期,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还与广州酒家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共开设“粤菜师傅”订单班4个班,招收156名学生。

聚焦产业发展发挥“驱动力”

威宁县支持村社一体合作社围绕“三白”产业对脱贫劳动力进行培训;织金县支持皂角米种植加工合作社培训农民,既促进产业发展又增加农民收入;七星关区围绕服装、制鞋产业,将培训送到工厂车间,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推进……

近年来,毕节市各县区聚焦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培训,充分发挥了产业“驱动力”。全市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规划,以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等为重点,持续加大培训和就业工作力度。

毕节市鼓励村级合作社开展自主培训,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增强培训效果。村党支部在“村社一体”合作社,为脱贫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组织脱贫劳动力赴产业基地就业。

同时,毕节市鼓励培训机构与农业企业、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种养大户开展产教合作,实施“以工代训”、学徒培养等培训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抓实就业服务提供“牵引力”

在岔河镇戈乐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兴黔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老师正在对安置点的脱贫劳动力进行烹饪技能培训。

培训现场,授课老师围绕刀工技法、烹饪技巧等知识,为学员们进行详细讲解。理论课结束后,授课老师亲自操作示范,让群众切实掌握烹饪技巧。

“通过这次培训,我掌握了烹饪技能,就业渠道又拓宽了。”参加培训的吴林说。

据了解,岔河镇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参训群众的实际条件以及岗位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培训的工种比较丰富,有农作物植保员、中式烹调师、家畜饲养工、家政服务员等。

“通过培训让群众掌握技能,再由我们提供就业服务,扶上马再送一程。”岔河镇人社服务中心主任史崇琴说。

毕节市着力构建从培训到就业的“链条式”机制。全市人社部门加强与各类产业、工业园区对接,收集整理就业岗位目录,同时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开发挖掘就业岗位。根据产业用工需求规划技能品牌培育,着力实施“毕节建筑美装”“毕节康养保健”“毕节机修养护”等“贵州技工”技能品牌,计划培训6万人次。

毕节市还充分收集对口帮扶城市就业岗位,因岗因需开展劳务协作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成功率。今年以来,全市围绕劳务输出精准就业实施“南粤家政”“粤菜师傅”“毕节焊工”“毕节电工”等技能培训,收集对口帮扶城市就业岗位2万个,计划开展对口帮扶培训1.3万人次以上。目前,毕节市已开展“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技能培训4260人,促进本地就业和输出就业2896人。

同时,毕节市积极实施“以工代训”援企稳岗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同步实施“以工代训”,实现培训就业两不误。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以工代训”培训3758人。(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