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持续推动技能培训 “蓝领”与“制造”共成长


近年来,江苏昆山市持续扩大培训规模、搭建竞技舞台、厚植人才土壤,为劳动者提供“零门槛”成才之路。如今,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正在昆山加速集结,与“昆山制造”共成长。

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原动力”

“我是湖北黄冈人,做工程设备维护的,今年响应政府号召在昆山过年,其间通过手机端还参加了‘留昆优技’培训,在线学习了电工电子学、安全生产等课程,完成了30个课时且考试合格,提升了技能水平。”南亚电子材料(昆山)有限公司员工方雄说。据了解,截至2月底,南亚电子留昆过年的8000多名员工都参加了“留昆优技”项目制培训。

去年5月以来,昆山市相继启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昆山市职业培训补贴操作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公布2020年度昆山市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培训工种补贴目录,形成了职业技能培训“应培尽培、应补尽补”的政策支撑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市职业培训补贴实时动态管理、数据有效比对,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有效监管体系。

2020年,昆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覆盖人数、新增高级技师人数、新型学徒制培训人数均居苏州第一,组织开展各类补贴性技能培训18.8万余人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奖补资金1.35亿元。同时,在江苏省率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2020年培养认定在昆参保高技能人才5014名。目前,昆山市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3个、市县级公共实训基地13家;107家企业具备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累计评价认定技能人才7129人次。

搭建舞台,激发技能人才成长“内生力”

近日,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公布,昆山市3名专家上榜。其中,来自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徐维贵是昆山市首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人才。

2003年,徐维贵从湖南益阳第一技工学校毕业后,来到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工作。十多年来,他持续深耕技术领域。2012年,凭借过硬本领一举夺得江苏首届技能状元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2013年,以徐维贵领创并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先后培养500余名高技能人才,申请专利30余件。

在徐维贵指导下,2020年11月,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永获得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模具制作项目状元,并被认定为江苏工匠。

近年来,昆山市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匹配程度较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让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4年多来,昆山市职业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2枚、银牌3枚,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金银铜牌115枚。

“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昆山市还广泛发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2020年开展钳工、电工、汽车维修工、物流快递员等多工种多层次的技能竞赛13场,评选发掘出优秀获奖选手近百人。”昆山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昆山还将举办系列技能比赛,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成长“内生力”。

厚植沃土,打造技能人才集聚“强磁场”

“我是江苏启东人,中专毕业后去过很多城市工作,但最终选择了昆山。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通过努力拿到了本科学历,还取得了二级建造师资格证。”来自昆山市荣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职工朱红亚说。

近年来,昆山市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持续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各类技能人才成长不断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保障,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截至目前,昆山市技能人才总数达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突破10万人。

为吸引更多人才扎根昆山,昆山市还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高技能重点人才、高技能优秀人才,分别给予政府人才津贴,构建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的全方位政策链条。自2011年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以来,昆山市已有2500余人次获得高技能重点人才和高技能优秀人才荣誉。

昆山市还深入实施产业人才计划,以企业急需紧缺人才为对象,分层分类连续三年给予入选人才20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每月生活津贴。两年来,共引育中高级专技和管理人才2667人,惠及1500余家中小企业,有效增强企业吸引力和人才稳定性。结合台资企业众多的区域产业特点,昆山市还积极打通两岸技能人才职业资格互认通道,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发布台湾职业资格与大陆职称对比目录。同时,进一步畅通劳动者职称评价通道,自去年起,在昆山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的劳动者,可不受学历、户籍等限制,直接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进一步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进人才强市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