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之门聚四海英才共创时代伟业


本报海口讯 (通讯员 琼仁轩)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2018年4月,中央批准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这项重大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自贸港建设启动以来,海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着力优化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深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扎实推动人才工作不断向前迈进。同时,立足部省共建协议,对接人社部支持政策,开展制度集成创新,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优化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成立省委人才工作委员会,由省委书记担任主任,省长、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主任,加强全省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和科学决策;率先成立省委人才发展局,统筹全省人才政策、项目、资金、力量等资源;创新设立省人才服务中心,有效整合人才服务职能;创新设置产业人才工作机构,强化产业人才工作力量;创新建立人才工作季汇报、年述职制度,压紧压实人才工作责任,探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人才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重点人才工程,评审认定首批100个“海南省人才团队”和100个“海南省储备人才团队”;实施“千人专项”引才计划,面向国内外精准引进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81名;实施“南海系列”育才计划,选拔培养具有成长为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潜力的“南海名家”“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千余名。立足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创新柔性引才机制,争取中央支持设立海南首个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设62家“候鸟”人才工作站、145家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3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持续为人才打造干事创业平台,目前已柔性引进100余名院士和500多名院士团队成员,联系服务2万多名“候鸟”人才。结合实际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发起设立省专业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人才创新创业;聚焦海南旅游业人才“潮汐”现象,推出“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旅游旺季输送人才、在旅游淡季培养人才,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截至2020年12月末,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9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口总量比率达到19.97%;引进各类人才20.8万人;院士培养实现零的突破,培养培训各类人才80余万人次。

延揽全球高端紧缺人才。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出台《关于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围绕创新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完善国际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23项具体措施。扩大国际职业资格认可试点,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人员执业管理办法(试行)》《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管理办法(试行)》“两个办法”“两个清单”,开放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38项,单向认可境外职业资格219项,最大限度吸引境外人才。创新外籍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企业提出用工需要、行业协会梳理汇总、主管部门把关调整、外专部门对外发布”的外籍人才工作许可管理机制,支持用人单位根据目录自主引进外籍人才,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简化外国人在琼工作审批流程,建成海南版“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试行“一次提交、一网联审、一窗办理”模式。

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创建人才评价新机制,制定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以市场认可、专业共同体认可和社会认可为基本依据评价人才,以薪酬水平为主要指标评价人才,突出全领域人才评价、国际人才评价、新业态人才评价。同时,修订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推进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向97家单位下放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加紧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精准评价和服务管理各类高层次人才。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琼中、保亭等5个中西部市县试点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实行放宽招录(聘)条件、放宽退休年龄限制、以高待遇保收入、以双住房保安居“双放双保”激励措施,为5市县引进1870名急需紧缺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推动所需人才流向省内相对落后地区。围绕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研究修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全部由高校自主评审,20个行业领域高级职称全部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自主评审,进一步提高了用人单位职称评审自主权。

改进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先后出台人才落户、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系列专项政策,为服务来琼人才提供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服务“单一窗口”建设方案》,在省政务服务中心(省人才服务中心)和19个市县、重点园区政务服务平台挂牌设立人才服务“单一窗口”,梳理整合47项人才业务项目,缩短办理时间。实施“天涯英才卡”服务制度,高层次人才持卡即可享受出入境、落户、医疗保健、商事主体登记等11项便捷服务。实行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组建一支495人的联络员队伍,构建“覆盖全省、上下贯通、个性服务、高效办理”服务新模式。

着眼高水平开放推进人社领域创新实践。建成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制定海南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条例,出台配套性文件,并建立起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工作机制。发布首批目录清单,通过社保卡集成26个部门共397个公共服务事项,目前已实施300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在全省试行事业单位聘用外国人管理办法,明确聘用岗位,允许市场化方式引进,并建立学术评审委员会进行考核评价,促进外国人才“招得来、留得下、用得好”。出台内地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海南兼职兼薪暂行办法,吸引300余人在来琼兼职工作。优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方式,允许实行协议、年薪或项目工资制,推动高层次人才的收入和业绩贡献匹配,已有200多名人才享受年薪制工资。在2020年海南全球万名人才大招聘中,新的事业单位人才政策虹吸效应明显。全省445家事业单位发布招聘岗位4192个,全年共招聘到岗5338人,创海南省事业单位招聘历年来最好成绩。创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打通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壁垒,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下限作为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上限,满足参保多样化的需求。一年内允许城乡居民多次缴费,年度缴费金额以多次缴费合计的金额为准,鼓励城乡居民多缴费,多得养老金。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将待遇确定和调整方式改为与每个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水平挂钩,待遇水平每年按照新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重新计发一次。

加快提升人社领域公共治理和为民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就业信息系统,为群众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就业创业服务。开发“海南省智慧就业监测系统”,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就业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全口径、精准掌控各行业、各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并通过建立求职劳动力数据库和就业岗位数据库,将全省劳动力、用工企业、培训机构和服务机构等要素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就业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匹配。发挥职能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扛起人社担当。坚持从源头入手帮贫解困,建立就业扶贫信息系统跟踪核查,完善社保扶贫数据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劳务输出转移、公益岗位安置、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多点发力、多方支持。在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开发扶贫公益专岗12329个,同比增长488%;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1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18%;推动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8.2万人,同比增长14.62%;发放外出务工奖补3.86亿元,同比增加235.66%,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积极力量。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水平。省社保经办机构创新推出社保关系转移“一次申请、全程代办”制度,将养老、医疗关系转移两项业务打包成“一件事”,实行容缺办、协同办、全程代办,大幅压缩办结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