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释放培训活力 四川德阳率先在全省探索技能人才项目制培训


本报德阳讯 (通讯员 梁海洋)为破解政策类技能人才培训程序繁琐、方式固化、内容陈旧、企业申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技能人才项目制培训“微改革”,聚焦项目申报、培训内容、教学方式等堵点、痛点环节,创新优化、大胆突破,有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申报主体的积极性,释放技能人才项目制培训市场活力,2020年累计开展423期267个项目制技能人才培训,受训人员近1万人。德阳“微改革”的经验做法受到四川省人社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绵阳、乐山、遂宁、凉山等市(州)先后到德阳实地调研学习。

放宽项目申报自主权,提高申报主体积极性。改变过去由就业服务机构下达计划后用人主体被动设置培训项目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各类用人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等项目培训主体结合自身需求主动发起培训项目,经人社、财政、发改部门成立专家组综合评审后立项实施。通过放宽项目申报自主权,让培训项目设立更灵活、更贴近市场需求,极大提高了培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罗江区、广汉市、绵竹市、中江县结合各自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实际,自主发起以贫困家庭子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群体为重点的技能培训项目,分类开展民宿管理、年画工艺、特色川菜等职业技能培训,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赋予受训主体选择权,提升培训内容多元性。打破过去职业培训内容相对固定、单一的陈旧局面,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创新采取“培训内容劳动者点单、培训方式劳动者点选、培训教师劳动者点将”的方式,以“技能+创业”“特色培训+扶贫”为主线,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方式和载体。通过充分释放受训主体的自主选择权,让课程设置更多元、丰富,更接地气,大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罗江区结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为星光村民宿和农家乐业主、村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基层劳动群体精准开展“民宿+店商基础知识”项目制培训,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旅游承载力。

创新培训学时定制权,增强工学互促灵活性。突破原有职业技能培训工学不兼容、定期定点参训的固定教学模式和培训学时限制,赋予培训机构和参训群体一定的调整权限,在职业(工种)培训总课时不低于40课时的前提下,可因时制宜采取“农忙停课农闲上”“生产淡季集中上、生产旺季灵活上”等弹性课时方式开展培训。通过量身定制培训周期,有效确保企业生产和职工培训两不误、劳动务工和参训学习双促进。广汉市结合本地5000余亩稻虾养殖观光产业,量身定制以小龙虾特色美食烹饪为主的培训项目,组织当地稻虾从业人员利用农闲时间参加培训,有效促进当地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提高市场认定话语权,体现人才评价客观性。转变以往职业培训侧重纯理论和固定操作考试的传统模式,将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指挥棒交给市场实际需求和企业岗位需要,提高市场在人才评价中的话语权。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可重点对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也可按照需求方指定的重点技能开展考核;针对贫困人员文化层次低等特殊情况,可将该类参训人员中考核不合格但2个月内实现就业并登记的视作合格人员,用市场的认可度来衡量评判人才,充分体现动态、分类评价人才。绵竹市清平镇农民李英仅有初中文化,但通过参加“四川特色小吃”项目制培训并实操考核合格后,在当地成功开办起小吃店,月均营业额达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