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以“三化服务”持续推进就业创业工作

2021-02-04 10:24 来源:延边州人社局

延边州人社局积极作为,补齐短板,全程发力,持续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两个机制、三个一批”为主线,持续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

(一)“两个机制”确保劳务协作效果。一是建立信息交换机制。通过延边就业创业网,搭建宁波专场网络招聘会信息发布平台,实现跨区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日常就业信息互通机制。同时,对转移到宁波就业人员的数据进行双周交换,确保双方数据保持一致。二是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双方采取互访和安排专人定期开展工作会商,确保协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提升工作效率。

(二)“三个一批”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一是赴宁波转移就业一批。对全州480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入户调查,准确掌握信息,对有意愿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开展岗位对接,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批。截至目前,全州组织230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赴宁波实现就业。二是就地就近就业一批。对有就业意愿,但没有转移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岗位服务和技能培训。支持和引导企业在乡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通过宁波资助等方式全州181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开发67个扶贫特设公益性岗位、372个临时公益性岗位,对因受疫情影响面临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有就业意愿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困难农民工进行政策兜底,安置就业一批。

二、以“三个强化”为抓手,促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地生效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就业就是保市场主体。在今年疫情期间,国家层面和吉林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使市场主体不断地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一)强化政策宣传。积极与媒体合作,继续加大“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边宣传边落实,尤其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宣传力度。利用银行经办网点、企业家协会、工商联组织等多渠道宣传,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落实覆盖面,形成集中与常态化宣传相结合的氛围营造机制,最大程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对优秀企业和个人,树立典型,形成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梯次推进,进一步发挥政策激励作用,确保各项就业政策应落尽落。

(二)强化活动引领。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公益网络招聘月活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回国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大型网络推介会”“金秋招聘月”“2020年全州返乡创业项目推介会”等大型活动,推送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用人单位和城乡求职者搭建“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提供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三)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专班领导小组,层层传导压力,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明确工作完成时限。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促进“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各项惠企、惠民补贴发放工作,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调研,及时跟进,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地生效。

截至目前,全州创业担保贷款共计发放33493万元,直接扶持人数1628人,带动就业人数4871人。为8家生产疫情急需物资企业,发放重点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6.6万元。为7家企业,发放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2.88万元。全州共为17人发放初次创业补贴8.5万元。

三、以“三化服务”为目标,全面夯实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延边州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大局,以转变思维、聚焦创新思路为主线,通过提前谋划、搭建平台、提升服务等新思路、新举措,全面深化就业服务平台职能,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推动全州就业创业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夯实基础,实现“网格化”就业服务体系。延边州以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建设和“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建设为契机,对29个街道,66个乡镇建立人社服务所,编制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服务指南,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实现了就业服务的全覆盖,零距离,让小平台发挥出大作用。

(二)规范管理,建立“常态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定期组织专项业务培训,组织系统全员培训。强化监督考核力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选拔聘用渠道,为公共就业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员保障。

(三)持续发力,打造“规范化”就业服务体系。以高效便民为目标,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就业服务,改进工作流程,让群众在最短时间内能办事、办成事。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针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项目和流程多、服务对象难以掌握的实际,结合“只跑一次”改革,将服务内容简化和规范,对每一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制作成标牌或软件,统一在服务窗口公示,办事群众一进入服务场所就能清晰地看到并很快了解,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