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变身幸福人


阿市乡中寨村观音山安置点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7199户32373人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地灾点搬迁到集镇、城市生活,让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实现了脱贫,让搬迁户通过就业提高了生活质量,让群众通过投身社区文娱活动丰富了精神世界……


转身一走进学堂


1月29日,走进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居民陈文勇老人家,一幕温暖、幸福的画面跃然眼前。陈文勇爷孙5人围坐在火炉旁,孙子们正在做寒假作业,陈文勇在一旁全心监督。


“寒假了,我的事情就是每天监督这4个孙子完成当天的作业。如果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给我讲,我会联系老师,让老师通过电话给他们解答,督促他们4个人寒假也不能放松学习!”陈文勇说。


陈文勇爷孙5人是龙场营镇搬到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低保户。2019年9月,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爷孙5人来到了柏杨林安置点,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我原本有2个儿子,但他们都相继在车祸中去世了,老伴后来也走了。4个孙子是小儿子家的,小儿子去世后,孩子的妈妈就改嫁了,现在家里就是我们爷孙5人!”说起家里一连串不幸的遭遇,年迈的陈文勇依旧忍不住抹泪。


同时,由于遭受意外,陈文勇还患有二级残疾,手脚都不灵活,无法务工和就业。“好在国家政策好,我们爷孙5人都吃上了低保,每个月共计有2500元的低保费,生活还过得去。”陈文勇说,让他更放心的是,搬到柏杨林安置点后,4个孙子都在安置点的学校上学,10分钟的上学路程,既安全也不需要接送。


“以前在龙场营,最担心的就是4个孙子上学的问题,村小离家远,孩子们走路都要走半个多小时。每天我都提心吊胆的,害怕他们在路上出什么安全问题!”陈文勇说,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了,他也不再因安全问题而担忧了。

阿市乡中寨村观音山安置点的广场舞队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除了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为此,柏杨林街道扎实抓细公共服务体系,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就学、就医等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在安置点实现了教育保障全覆盖。


“现在柏杨林安置点有2所幼儿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改扩建学校、221名优秀教师,满足了安置点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的需求。”区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华介绍。


摇身一变“打工人”


住进城里,家门口就能就业,这是蔡成琼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如今,她搬进了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这种不敢想的生活成了现实,她觉得生活充满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蔡成琼家住柏杨林安置点和美社区,早上起来,一番收拾洗漱后,她就忙着去扶贫车间上班。


“现在住在社区里面,不仅生活便利了,收入也稳定了。”蔡成琼介绍,自从搬迁到柏杨林安置点后,她就在安置点的扶贫车间里上班,做的是编藤椅的活儿,简单、易上手。“在车间,学了两三天,我就会编了,现在每天我能编2至3个藤椅。”

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


其实,蔡成琼家一家人都是勤快人,之所以成为贫困户,源于三年前丈夫意外摔伤后去世,留下她和三个孩子,家里因缺乏劳动力致贫,被村里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一个农村妇女,在老家种点庄稼,累死累活一年也只有两三千的收入,完全不够一家4口人的开支!不过,幸好有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日子越过越有希望。”蔡成琼说,现在她在扶贫车间编藤椅,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完全够自己一个人生活。同时,现在3个孩子都外出务工,不仅没有什么负担了,儿女们还经常寄钱回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紧紧围绕让搬迁群众搬迁后实现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就业致富,柏杨林街道抓实培训和就业服务,通过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多种方式促进就业,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


一方面,实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力壮、富有闯劲的劳动力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组织、引导劳动力到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稳定就业。


另一方面,推进灵活就业。通过开发“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及楼道管理岗位,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让每人每年能够增加收入6000元。同时利用扶贫车间、经开区企业、新建产业园、周边农业园区及“打零工”等灵活方式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再一方面,大力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在安置点建设农贸市场,鼓励、支持部分群众自主创业。对有一定技术能力、创业经验的群众,在创业选择、资金筹措、管理培训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严格执行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美社区搬迁户彭玉洁妻子王敏在扶贫车间里上班。陈曦 摄


“通过实施劳务输出、推进灵活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柏杨林街道目前已经落实就业人员11798人。” 李华介绍。


舞步一迈欢乐多


2月1日,冬日暖阳映照着七星关区阿市乡中寨村观音山安置点。在安置点的中心广场上,伴随着欢乐的音乐,安置点的广场舞队跳出一支又一支优美的舞蹈。


健身操、鬼步舞、华尔兹……音乐一切,舞种立即转换,广场舞队的“嬢嬢们”“阿姨们”“姐姐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腰肢和舞姿。虽然大家都不专业,但却跳出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阿市乡中寨村观音山安置点建于2016年,2017中寨村涉及整组搬迁的廖家坡组和渣渣菁组两个组的群众就全部入住。搬迁群众入住后,安置点就组建了广场舞队,并积极开展一系列文娱活动。


“我叫李正敏,是观音山安置点的搬迁户,同时也是广场舞队的一员。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和舞队的人一起在广场里跳舞。”李正敏是廖家坡组搬来的搬迁户,说起现在的欢乐生活,她说比以前有趣多了。


“我们廖家坡组整组搬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住在地灾点上,很不安全。同时,路又不通,哪里都是泥巴路。”李正敏说,以前住的地方硬化的路都很少,更别说有能跳舞的大广场了。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走在宽阔的道路上。陈曦 摄


“天气好,我们广场舞队就组织起到广场上跳舞,除了能锻炼身体,还能促进邻里交流、了解,增进大家的感情!”李正敏说。


脱贫不仅要让群众实现物质条件达标,还要让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区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促脱贫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抓好抓靓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盘活公共服务资源、用活文娱活动时间、灵活转变群众观念,加强搬迁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各个安置点我们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伍,配置了文化娱乐广场、文化娱乐室、儿童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服务阵地。”李华介绍,同时通过利用报纸、电视、广播、LED显示屏等媒介宣传党的好声音和发展正能量,有力催生群众的内生动力,撑起群众的精神高地。


搬出贫苦地,坐上快车道。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了11780户54087人,其中贫困人口10508户48232人。“十三五”期间,完成了12个集中安置点、1个分散安置点的建设,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199户3237人,其中贫困人口6305户28458人。


其中,柏杨林安置点作为城市安置点,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共安置了29001人。(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