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技” 让生活更美好 ——湖南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掠影


2020年11月中旬,湖南岳阳市君山区西部的钱粮湖淫雨霏霏,烟波浩渺,偶尔掠过几只北归的鸟儿,昭示初冬来临。早上8点,李德发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支起晒鱼架,整齐摆放新鲜的小翘刀鱼。

58岁的李德发在钱粮湖上打了30多年的鱼。四年前,长江流域“禁捕十年”,他交了船和网,学会了直播带货,经营起风干鱼。如今月均10吨的出货量带来年入近百万,远远超过当渔民时的收入。

湖南作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主战场,通过采取专场招聘、因需因地培训、安置保障计划等措施,下大力气确保退捕渔民顺利上岸再就业。目前有就业意愿的1.6万多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就业帮扶率和转场率达100%。

不仅如此,湖南围绕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截至2020年12月底,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8.8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培训13.1万人次,企业职工培训37万人次,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61万人次(含贫困劳动力13.1万人次)。

上岸后的生活有点忙

为响应国家保护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政策,岳阳市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抓手,推动上岸渔民实现转产再就业。一大批渔民离开了渔船,开始了岸上的新生活。

岳阳市组织劳动保障协理员和农村劳务经纪人开展“走千家进万户”专项行动,进一步摸清渔民信息,掌握渔民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累计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培训信息等服务4.6万人次。组织883名渔民参加各类培训,实现技能立业。

目前,全市建档立卡退捕渔民681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4018人,已就业4018人,转产就业率达100%,并保持动态清零。

在此背景下,岳阳市结合地缘特征,在君山区等地大力发展内湖和精养鱼塘养殖,开展“水产养殖+风干制作+线上直播”培训,形成鱼制品一条街,实现渔民集中转产就业。

现在的君山区钱粮湖镇,有大大小小40多家风干鱼门店。

每天清晨,李德发就开始劳作,有风的时候需要4个小时,没风的时候则需6个小时,一天下来平均可以风干1000多斤。铺满晒鱼架的风干鱼,也铺就了李德发一家的富足之路。

李德发的故事是潇湘大地上每个退捕渔民正在经历着的全新转变。

下一步,湖南各地各部门坚决打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攻坚战持久战。抓紧健全退捕渔民实名制台账,推进数据定期共享,加强信息比对核查。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全力支持退捕渔民自主创新创业。同时,针对困难退捕渔民年龄层次、就业技能等不同特点,分类施策,畅通援助渠道,强化精准帮扶。

今日之青苗 明日之栋梁

自2019年7月以来,湖南省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增加全省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广泛调动企业、职业院校等培训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让更多的就业重点人群掌握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坐落在长沙市中心的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就是这样一所技工院校。

“青苗”寓示朝气与希望,青苗班的学生也是如此。在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的实操课堂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学习着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安装等专业技能,也放飞着未来的梦想。

2017年,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与湘西州民政局、州慈善总会对接,为湘西孤儿设立了“青苗班”。“青苗班”采用专业上分散管理、生活上集中管理的培养方式。3年来,学校已为36名“青苗”学子减免住宿费、书费、杂费等,并补贴生活费,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了妥妥的保障。

为了实现毕业即就业,学校与湖南建工物发集团、湖南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开设订单班,让青苗班的学生一入学就明确就业方向,顺利实现就业。

22岁的段周清就要毕业了。三年前,他第一次走进建装班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如今,这个来自凤凰县三埞岩的小男孩即将去首都工作,学到的室内设计、3D MAX、Photoshop以及在上海的实训经历,此刻都变成了宝贵的财富,也将伴着他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买辆车,带着爷爷去兜风,是他的近期规划,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小憧憬。

竹海深处的致富路

近年来,湖南省人社部门重视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大力开展针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培训,以服务促就业,用培训带就业。采用“菜单式”点题培训、“送学式”普及培训、“联络式”实践跟踪等形式,进行分类施教。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善于发掘与正确运用本地资源,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让更多劳动者在本地顺利就业。

沿着娄底双峰曲折的山路一直向上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竹海,郁郁葱葱的。车行至山顶,一座竹海山庄静静地俯瞰着远山与深涧,黄炎辉是这里的主人,也是乡亲们致富的引路人。

作为双峰县返乡创业并带动贫困户脱贫就业的名人,黄炎辉丝毫不敢松懈。2016年秋,黄炎辉夫妻俩在参加了人社局组织的免费创业培训后,立即决定创办鸿隆种养专业合作社。当年10月,他就从58户贫困户手中流转300余亩土地,种上黄桃,散养土鸡,发展林下经济;并利用梅龙山的生态资源,开办集采摘、露营、餐饮于一体的竹海山庄。2019年,建成了农产品加工厂,加工笋干、红薯干、红薯粉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年,夫妻俩又参加了双峰县创客职业培训学校的电子商务培训,学习直播带货,拓宽了销量,增加了收入。

这些年来,黄炎辉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帮扶农户198人,带动85名贫困户就业,共发放贫困人口工资超过50万元。

“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事业有价值,带动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眺望着层层叠叠的竹林深处,黄炎辉又在朝着下一个新目标出发了。

“以工代训” 一个也不能少

2020年以来,为了更好稳岗稳企,株洲市积极引导企业广泛开展“以工代训”,即在日常工作中完成相关技能的培训与提升。利用社保大数据对受疫情影响大的外贸、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五大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核查比对,按照企业实际和补助专账资金状况进行全面测算。完善补贴性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将补贴人员信息录入湖南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商场的顶楼是顾客们很少涉足的地方,而株洲百货公司的顶楼,却是员工们提升技能的好场所。新员工朱湘鹏一进公司,就在此参加了入职培训和“以工代训”,学习了服务礼仪、岗位实操、消防安全等课程,克服了初到岗位的自卑胆怯。

株洲百货公司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零售企业,同时也是株洲市的“就业见习基地与技能培训点”。在疫情的冲击下,公司利润虽受到一定影响,但6000多名员工无一人被裁员。

2020年新入职的110名员工,全部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以工代训”。公司采用一对一“师徒”指导模式,由师傅全面负责对徒弟的工作指导与业绩考核。

通过培训,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企业归属感有了提升。“以工代训”不仅解决了用工需求,也完善了用工指导。此外,政府实实在在的补贴政策也为企业真真切切地减轻了负担。

如今的朱湘鹏不仅熟练掌握了业务知识,还能协助柜组长做独立核算工作,自信的笑容时常挂在他的脸上。

不止是株洲市,湖南省人社部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职工培训,广泛开展结合企业需求的“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常态化内部开班授课”等职工技能培训,综合提升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同时,加大对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补贴力度,并引导应急、妇联、残联、邮政管理和卫健等部门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形成工作合力。

千方百“技”,让劳动者成为生活的主人。一技在手,心安稳,路清晰,幸福美好的生活由自己创造。每一个劳动者的技能提升,也将促进全行业的整体提升与进步,技能之光终将点亮更多希望之光、未来之光,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