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上绽放别样青春


从痴迷机械零件的小小少年,到全国技能大赛上数控车项目的冠军,21岁的吴鸿宇,用执着的热爱和拼搏的汗水,书写了不平凡的青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语气坚定:“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

喜欢的事,做起来有劲头

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乐此不疲,是许多平凡人获得出彩人生的“秘诀”。

吴鸿宇出生于广东揭阳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机械零件的浓厚兴趣。邻居家废弃的机器零件,被他画成一个个简易的零件图,反复琢磨其功能原理;家里坏了的电器,是他拆组研究的“宝贝”,多番修理后,又恢复了运行;废弃的木板,被他抱回家钉了月余,造成了捞鱼的小船……“小小的零件,经过合理拼装,又能发挥出更大功能,这种感觉很奇妙。”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简单的零件,为吴鸿宇搭建起兴趣城堡的框架;废寝忘食的投入,更让一份热爱,如螺丝钉般钻入他的人生轨迹。

初中毕业时,理科成绩在班里排名前十的吴鸿宇,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读高中,还是选择深耕兴趣,走技能成才之路?“自己喜欢的事,做起来有劲头,我们支持你!”父母的理解,让吴鸿宇不再迷茫,鼓起了以梦为马的勇气。他报考了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如愿就读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操作……一系列实操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为儿时的兴趣找到实战的“演练场”,更让吴鸿宇增添了勤学苦练、不懈奋斗的动力。清晨的鸟鸣、深夜的路灯和严谨枯燥的实操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同学们总说,他对自己要求太高,吴鸿宇总是笑言:“我只是想把喜欢的事做得更好一点。”

越是遇到难题,越不服输

入校一年后,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竞赛班,备战全国技能大赛。一些同学打了退堂鼓:“竞赛班考核很难,报了名也考不过。”“训练强度很高,老师要求也严。”这并没有让吴鸿宇丧失信心,反而更激发起他的斗志:“困难模式更能磨练技术,机会一定要抓住。”反复的练习、实操,频繁的请教、讨论……经过笔试考核和钳工、普车的实操审核,吴鸿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竞赛班,选定了数控车作为训练项目。“这孩子身上有股劲儿,越是遇到难题,越不服输。”教练陈智民很喜欢这个好苗子,“这样的劲头,更能支撑他走到最后。”

数控车是按照编制好的程序,对零件进行加工,对编程的精密度、加工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在广东省集训队选拔赛中,吴鸿宇操作时发生失误,只拿到第三名的成绩。在入围的5名选手中,处于不利位置。而接下来的集训选拔里,只有1名能代表广东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一时间,压力“俯冲”过来,为吴鸿宇紧绷的神经又加了一次码。教练担心他,特意过来找他谈心。“教练,这次的失误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更要好好改进。还没拿到金牌,怎么能轻易放弃?”看到吴鸿宇坚定的神色和一如往昔的训练状态,教练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之而来的广东省决赛中,吴鸿宇顺利拿到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比赛的唯一选手。

关键时刻,团队站在我身后

每一个耀眼夺目的瞬间背后,都凝结着智慧和汗水。夺冠那天,吴鸿宇发了一条朋友圈,对于个人的骄傲和喜悦只字未提,字里行间都是对教练和团队的感谢。“这个金牌,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荣誉。”

全国技能大赛举办前半个月,比赛的材料及数量公布出来。这让吴鸿宇犯了愁:以平时训练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任务量很难完成。怎么办?开朗幽默的吴鸿宇,一下子变得有些沉默了。

“关键时刻,团队力量能办大事。”得知消息后,教练、学校训练团队成员与吴鸿宇并肩作战,分头尝试提高精确度和制作效率的方法,不断讨论、吸取彼此的方案,找到最优解。

编程,加工运行,再编程……3天,3个模块,每个模块4小时几乎不停的操作,需要极为精确高效的操作方法和高强度下始终平稳的心态。“正是因为团队站在我身后,才让我在赛场上临危不乱。”吴鸿宇用实际行动,摘得了丰硕的果实。

夺冠归来的吴鸿宇,很快投入新的战斗。“技术不断革新的现在,满足现状,就会被甩在后面。”吴鸿宇说。他向学弟学妹分享比赛心得:“比赛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目的是要通过学习技能,成长成才,报效国家。”

当前,数字化已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数控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之一,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挑战,呼唤着像吴鸿宇这样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成长起来、建功立业,实现技能报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