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闯出“低碳高产”农业路


讲述人:根力多多美源碳循环技术中心总经理黄鹏

我出生在河北威县这片红色热土上,勤劳、上进、爱国、奉献的基因从小就深深印刻在我的骨子里。

2010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习。毕业时,近10家公司对我抛出橄榄枝,但丰厚的待遇未能动摇我的初心。2013年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回国,回到了家乡这片养育我的红色热土上。

中央提出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全世界做出的承诺,而土壤又恰恰是世界第一大碳库,增加土壤有机质将为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深入研究有机肥作用原理,给土壤补好碳,让土壤肥力提升,成了我回报家乡、报效祖国的清晰目标。

当时,威县正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并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到家乡,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领导主动上门找到我,向我介绍了威县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和人才引进政策。得知我要购房,还给了我8万元的购房补贴,并把园区所有企业情况一一向我介绍。政府的诚意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结合所学专业,我选择了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威县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我要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带进公司,转化成技术成果,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紧密结合,解决农业碳循环障碍问题,为家乡的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公司很尊重我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平台,让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放开手脚去干。我下定决心,从改善土壤品质开始做起。

根力多研发微生物肥料、水溶肥料已有多年,但一些瓶颈“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团队7人走遍全县16个乡镇300余个村的田间地头。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土地常年施用无机肥料,土壤生态失衡,土壤有机质普遍偏低、土壤板结盐渍化问题较重。情况明了,但另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我的面前——缺乏资金购买仪器设备。开展科学研究是一项很吃钱的项目。公司拿出了200万的研发资金,但公司也资金紧张,无法提供更多的支持。这一情况向县高新区领导汇报后,经积极协调县委人才办、县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又顺利得到了一笔研发支持资金,土壤优化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带领团队终于研制出了适合家乡土壤的固化剂配方,配方在国内申请了专利,相关产品还顺利通过了德国、美国等专业机构的测试,成功掌握有机物质的碳循环转化技术。此项技术在秸秆、沼液、粪污还田时,通过对外输出有机肥无臭高效发酵、沼液腐熟、全水溶液态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将有机物料制备成为高效碳肥,能有效改善土壤板结盐渍化问题,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为植物提供充沛的碳养分,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同年,我带领团队成立了“多美源碳循环技术中心”,我担任经理。后来,我感慨地在公司大会上讲了一句话:“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坚持下去,光明的彼岸迟早会到来。”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为回报家乡和社会,公司决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进行配方推广和利润分成,风险全部由公司承担。在模式推广过程中,县乡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当年,试验村村集体把贫困户的土地整合到一起,由公司发展规模设施葡萄项目,作为有机肥试验基地。县财政为贫困户每人配股扶贫资金4500元作为本金入股,期限不少于5年,年保底分红10%,到期后可继续入股或返还发展其它产业。2017到2019连续三年,我公司为2603名贫困人口累计分工117.135万元,最终形成了“根力多”扶贫模式,在全县推广,为群众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我县发展了10万头奶牛,打造亚洲最大牧场。然而,新产业也带来了新问题,比如10万头奶牛每年会产生250万立方米的沼液。如何有效处理,变废为宝,服务农业生产,又成为摆在面前一个新课题。我积极研究,同时与南京农大合作,2022年公司被定为“院士重点合作单位”,经过不懈研究,成功将沼液用较短时间充分腐熟,入土后既缓解土壤板结,又培肥了地力。

农业物质循环的基础,就是碳循环,碳循环的关键技术,就是碳转化。将有毒有害有臭气的有机废弃物,变成无臭无害肥力高的好肥料,既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又能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为此奋斗终生。

 (通讯员 威组轩 李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