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携手重庆潼南等地—— 奋力打造人才协同发展样板区


本报遂宁讯 (通讯员 唐维)近年来,四川遂宁市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吸纳“人才流”上展现新作为,携手重庆潼南区、铜梁区、彭水县等地,持续在构建人才体系、开发人才资源、打造人才平台、涵养人才生态方面协同发力,不断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区域壁垒,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奋力打造人才协同发展样板区。

人才体系协同构建。发展蓝图共绘。与潼南签订《关于推动遂潼人才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等4个框架协议,联合发布《遂潼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常态开展遂潼人才发展“十个一”合作项目,打造川渝毗邻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的遂潼样板。协同机制共建。成立遂潼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建立领导互访、重点项目清单等6项制度,不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专题研讨会等,健全上下联动、横向合作、运转高效、推动有力的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智库平台共享。在全省率先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依托研究院打造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为遂潼融入“双圈”建设提供专家智力服务,形成《遂宁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4个调研成果,编制《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发展规划》等6个规划文件,构建起遂潼一体化“1+1+N”规划体系。

人才资源协同开发。依托“遂州英才组团招聘”“千名硕士进潼南”等载体,跨区域打造招才引智品牌,与重庆潼南区、铜梁区共同举办“遂·潼·铜”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联合招聘等招聘活动10余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等3000余人。实施“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深化市校合作“揭榜挂帅”机制,常态开展“院士专家遂宁行”“科技下乡万里行”“周末名医(师)”等活动,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等院士专家71名,促成30余所高校、229个创新人才团队与69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新增产值60余亿元。建立人才联动培训机制,打造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办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联建师资库、课程库,联合举办“遂·潼·彭”专家人才研修班、遂潼杯创新创业大赛、川渝毗邻地区职业技能大赛等,累计培训培养各类人才3万余人次。

人才平台协同打造。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成立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联盟及川渝锂电及新材料研究院科创技术联盟,开展“十共”协同创新行动,共建涪江流域科技特派员及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遂潼两地50万元创新券通用通兑、8000余台(套)科研仪器共享共用。高质量打造区域医学医疗中心。与潼南、铜梁等地成功组建17个跨区域专科联盟,落实优势医疗资源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等互惠措施,建立“患者就医、人才培训、技术指导”三大医疗绿色通道,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共同发展,让两地患者共享优质医疗服务。高标准打造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共建遂潼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共创、基础教育共兴、职业教育共建、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打造区域教育协作发展新样板,强力推进遂宁能源职业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潼南校区等13个在建拟建职教项目建设,遂宁在校学生由3.9万人增长至6.7万人,增长72%。

人才生态协同涵养。人才政策互认。整合遂潼两地现有人才制度和政策,推动“潼南英才”“遂州英才”共享两地创新创业有关优惠政策,实现“遂州英才卡”35项人才政策与“潼南人才服务证”68项人才政策分领域、分层级对等共享。人才评价互通。探索技能人才职业资格互认的参考标准和转化体系,构建两地统一、层次分明、互融互通的区域资格框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认机制,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查互认、证书通用。人才服务互促。与潼南试点打造“跨域通办专窗”,90项“遂潼办”行政审批事项一并纳入办理体系;率先启用遂潼社保卡“一卡通一码通”平台,实现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23项功能、49项业务互通认证、跨区域协同共享,做到“一张卡片”打破服务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