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牵引和支撑,是串联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要素。必须坚持把做优人才链摆在首位,全力打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矩阵

●坚持藏才于企、藏技于企,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优秀人才向项目和企业集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谋深虑远的战略设计、攸关全局的战略安排,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相互依托、互为支撑,要积极探索构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础支撑。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四链”融合发展人才矩阵。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牵引和支撑,是串联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要素。释放“四链”融合发展的巨大潜能,必须坚持把做优人才链摆在首位,全力打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矩阵。深入实施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紧扣石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通过“一事一议”“揭榜挂帅”“人才工程配额”等方式,大力引进培育“急需紧缺”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稀土催化产业先行先试,依托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吸引集聚大批顶尖人才,拉动稀土催化产业实现裂变发展。加大青年人才储备力度,建立系统全面的青年后备人才引育体系,统筹开展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大学生专项引进集聚计划和“百博千硕”扩增行动,持续提升本土高校毕业生留用率,不断放大青年人才集聚效应。着力壮大产业人才队伍,开展全周期高水平工程师培育,实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和“金蓝领”聚才提升计划,为产业发展夯实技能人才基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四链”融合发展人才供给。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实现长远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必须把做实教育链作为“四链”融合发展的先手棋,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坚持围绕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供给侧与产业、创新需求侧全方位对接,全面加强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和育才的针对性、实效性。组建“联盟+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学科联盟,吸纳“四链”融合实施主体企业和行业协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打造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研发、合作服务。深化“渤海工匠学院”建设,推动“东营工匠”学制班围绕重点产业开设专业课程,创新实施地方产业特色“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快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产业工匠。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等高能级平台教育、科研优势,与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开展产业紧缺人才定向培养和合作办学,不断为产业发展集聚人才生力军。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活“四链”融合发展动能活力。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要千方百计把人才链深度嵌入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推动人才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着力构建“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发展强劲引擎。深入实施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平台一院士”思路,抓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等既有平台建设运营,加快推进院士领衔的东营化工资源产业研究院、高性能氨纶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海洋装备防腐材料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引领带动产业向高端迈进。探索建设科研平台联合体,以引领型平台为中心,统筹整合科研资源,跨单位、跨体制集聚人才,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强化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战略导向和目标引领,采取“技术总师负责制”“赛马制”等方式,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对颠覆性和有裂变潜质的技术项目,实行“专家领衔、专题研究、专业论证、专项支持”,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不断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增强企业主体作用,壮大“四链”融合发展主力军。企业一头连着人才和科研,一头连着产业和市场,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最有动力把创新资源组织连接起来。要坚持藏才于企、藏技于企,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优秀人才向项目和企业集聚。注重发挥人才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领航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更多传统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探索“头部企业+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化优势产业示范引领,创新“以院带园”发展模式,依托引领型平台打造“四不像”研发机构,同步建设高标准产业园,探索实行产业链下游领军企业“下单”、研究院“接单”模式,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推动科研成果在地产业化,不断催生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为人才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

(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