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实施技能人才支撑工程 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本报泉州讯 (通讯员 谢松根)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着眼建设全球新制造重要基地,打造高能级的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平台,把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开展“涌泉”行动,抓实技能人才支撑工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全市现有技能人才102.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93万人,初步集聚一支数量庞大、素质优良、分布广泛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能大军。

突出需求导向,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才匹配”靶向育,紧扣“8+4”产业布局和先进制造业人才平台建设,推动在泉高校、职业院校开设271个面向产业一线的专业,落地福建技师学院石狮校区,持续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契合度,构建“亲产业”专业体系。精准对接纺织鞋服、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建材家居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建设1个国家级、3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70个市级特色专业群,85%以上职业院校在校生均为产业“量身培养”。“企校协同”联合训,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首批依托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建设30家产业人才技能培训基地。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按照中级工班每人每年5000元、高级工班每人每年6000元给予补助。建立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库,对认定为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给予每家企业5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补助。支持建设10个行业性的产业实训基地,给予100—500万元补助。鼓励高校、职业院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334个。健全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支持泉州开放大学开展“求学圆梦”学历提升行动,通过学费补助形式鼓励企业职工提升学历、知识更新,解决“有能力缺学历”问题。近三年,先后组织37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名师带徒”结对传,统筹建设280家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51家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189家劳模创新工作室、60家工匠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开放式、结对式传授技艺,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近万名,有效发挥技能带头人技艺创新传授、绝技绝活传承的带动作用。

突出实用导向,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规范技能鉴定,破除年龄、学历、资历等限制,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支持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积极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资质,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按照等级给予500—3900元不等的培训补贴。全市每年新增职业技能人才超3.5万人。授权自主认定,创新出台《泉州市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暂行规定》,把高技能人才认定权限分批下放给100家用人单位,直接认定高技能人才1535人,按每人补助500—1000元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奖补。扩大对台资质采认和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范围,鼓励台资企业对台籍员工开展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工作。高技能人才自主认定举措作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获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文推广。组织竞赛选拔,出台《泉州市职业竞赛管理规定》,完善以省市级竞赛为龙头、县区级竞赛为基础、行业(企业)竞赛为补充的三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大力推广“以赛选才”模式,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对创建竞赛集训基地的,按竞赛层级给予5—20万元补助;对承办市级一类、二类赛的单位分别给予3—15万元竞赛经费补助;对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的选手、专家教练或指导老师按上级奖励标准给予1∶1配套奖励。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1200多场次,70多万人参与竞赛,近800人获得市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金牌工匠等荣誉称号。

突出发展导向,提升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同等待遇保障,贯通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推动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招聘、职业资格考试(技能等级评价)、工龄计算、考核升级、职位(岗位)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对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与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同等纳入“涌泉”行动20条政策惠及适用对象。对省级以上技能人才,及时纳入市高层次人才范畴。量化积分激励,在石狮、南安等部分县(市、区)试行人才积分制服务管理办法,将一线产业工人纳入积分对象、对紧缺技术工种予以加分,采取“基础指标+专业技能指标+加分指标+专家评价指标”,用量化积分结果兑现技能人才关注的“住”“学”等公共服务,鲜明树立人才“看业绩、更看发展”的评价导向。仅石狮就有305名技能人才享受积分购房补助、991名技能人才的子女获凭积分就近优质入学。推优专岗使用,引导企业设立“金牌岗位”,推选“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开展“工匠型”班组建设,发挥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和创新、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作用。支持用人单位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试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鼓励企业制定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对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实行项目工资、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切实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