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实施企业人才创新指数评价 激发企业引才用才动能


本报通讯员 温组轩

近年来,针对民营企业引才用才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浙江温岭市积极探索在规上企业中实施人才创新指数评价,细分设置人才引育实效、人才密度、创新强度等量化指标,全面评估企业人才创新指数,激发企业引才用才动能,引导企业持续创新,高质量发展。

“3年来,我们共对3284家企业进行评价赋分,实现企业高层次人才落地数、高校毕业生引进数、高技能人才培养数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14%、44.65%、253.49%。”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程豪介绍道。

指数量化,实时评价企业人才绩效

针对“亩产论英雄”仅评价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忽视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问题,把人才创新指数加入企业“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其中人才引育、人才密度、创新强度等指数分别占10%、2%、10%,共计22%权重,为体系内第二大权重,充分体现指数在评价中的关键作用。

细化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生态优化、人才密度、创新强度等5大类9小类考核项目,系统评价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引育、创新强度等常规指标,并综合考量企业研发项目合作、孵化器建设、参与人才企业股权投资等特殊指标,全面评估企业人才创新工作的覆盖度与工作绩效。

按照“一年一评”动态管理原则,结合人才竞争力指数短板,适时迭代指标体系和赋分方式,其中人才引育指数按照阶梯式累进赋分,人才密度指数按照企业排名赋分,创新强度指数按照功效系数折算赋分,并重点提高省级以上人才引育、国家级平台建设、企业R&D投入等薄弱指标权重。2019年以来,全市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引才计划人数从4人跃升到70人,并完成了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创建等两项工作“零”的突破。

服务赋能,保障指数稳步提升

专人引导,帮助企业制定规划。在部门和镇街设立80多名“人才服务专员”,在300多家重点规上企业设立“首席人才官”,以人才创新指数结合企业发展规划,“一企一策”引导帮助企业制定人才规划,加大创新投入。其中,帮助美戈利(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制定引才育才规划,成功引进落地欧洲科学院院士团队和西南交大长江学者团队,2021年企业人才创新指数提升至全市前列。

做强服务,助推企业提升指数。建立“长三角”等三地人才联络处,设立22家市外引才工作站和高校引才工作点,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温岭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上线运行“岭英”人才盯引平台和温岭“人才码”“引才云”,制定研发强度标准,持续推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提升攻坚行动,多渠道提升企业人才招引精度和创新投入强度。3年来,企业大学生引进人数从0.93万上升至1.94万,规上企业R&D投入从1.6%上升到2.4%,企业人才创新评价指数前100名平均分整体提升1.3分。

提优政策,降低企业指数成本。在全面落实台州人才新政策2.0的基础上,出台温岭市“百千万”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温岭市人力资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对全市企业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引才、育才、留才全流程给予全方面保障,有效降低企业提升指数的成本。3年来,全市人才政策兑现经费从3716万元提升至9086万元,涨幅达145%。

多重激励,提高指数综合红利

将指数评价结果应用纳入“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的结果应用,每年根据评价结果对参评企业进行ABCD分类,对不同类型企业在用能、排污、土地使用税、信贷、政府资金扶持等各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3年来已有523家企业因人才指数得分突出获得评价提档。

加强人才创新指数在人才创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正向应用,通过指数及时掌握企业人才发展质量和创新强度,对评分居前的人才科创企业参照全市工业20强企业享受重点要素保障扶持。3年来,已有浙江福立分析仪器等6家人才科创企业因指数评价居前,被优先解决土地需求165亩。

每年开展全市重才爱才企业家评比及表彰,定期组织指数评价居前企业负责人、首席人才官进行培训研修,吸纳加入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提升企业人才工作者能力素养。在人才政策框架内,优先保障该类企业人才子女入学、人才公寓分配等方面的个人意愿。3年来共组织企业家、首席人才官研修15期655人,吸纳55名企业家、首席人才官加入高层次人才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