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着力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保障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本报通讯员 丁宇

今年以来,吉林省吉林市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健全供给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和升级配置模式,积极探索发挥编制基础性作用,为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吉林省人才政策2.0版和“1+6”人才新政策提供优质高效的编制保障。

健全编制供给机制,为人才新政策“强支撑”

制度搭台,设立人才专项编制。出台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办法,设置“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专户,并一次性“充值”1000名,用于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在编制使用、审批程序和管理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截至目前,已引进化工新材料、金融财经、短道速滑教练员等硕博专业人才109名,切实发挥了编制的撬动作用。

双轨并行,同向配置编制资源。出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1个意见、6个办法,市委编办主动对接“1+6”人才新政策,推行“空余事业编制统筹使用+单列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双轨并行人才保障机制,仅2021年就为公开招录(聘)、“助企兴业”等提供空编近2000名。

畅通渠道,优化人才流动机制。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保障功能,先后两次减少和优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使用空编环节和手续,系统内人员调整用编实行备案制。

创新编制管理手段,为人才新政策“强保障”

强化“收”,加大编制储备力度。结合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公益类事业单位调整经费形式等工作,盘活沉淀资源,收回部分空余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编委关于收回部分事业单位空编要求,集中力量收回事业编制,有效增加机动编制储备,为建立“人才编制池”,保障重点急需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挤”,盘活闲置编制资源。开展优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小散弱”事业单位专项工作,成系统研究教育、工信、住建等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突出问题,撤销和整合事业单位9家,将挤出事业编制配置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于引进人才,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注重“换”,调整优化编制结构。妥善处理“过紧日子”与服务发展的关系,持续调整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年均精简压缩工勤岗位编制50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或自主聘用方式满足工作需求,将置换出的编制用于引进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人才,提升了编制使用质效。

升级编制配置模式,为人才新政策“强服务”

打破层级壁垒,推动编制下沉。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支持向基层一线下沉编制资源,从市本级拿出300名空余事业编制跨层级调剂给全市144个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专门用于乡镇街道统一招聘公共卫生、综合执法和消防安全管理岗位专业人才,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纵向贯通。

打破部门所有,优化人才配置。针对一些单位工作任务增加、编制短缺,而有的单位人员相对富余的实际,采取划编带人的方式,跨部门、跨行业为司法行政复议、水资源行政执法、不动产登记等调剂增加编制和相关专业人员,实现人才队伍建设横向统筹。

打破体制界限,促进资源共享。搭建“校地、政研”合作平台,利用2家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引进生物技术、塑料光纤等专业研究生14人;实施“招才引智·助力发展”和“助企兴业”行动,使用事业编制引进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直接选派到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和乡村挂职工作,实现人才队伍建设跨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