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陇原见证十年跨越


牢记嘱托,奋进赶考路;

富民兴陇,绘就新图景。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成绩斐然。

新时代的十年是甘肃快速发展、繁荣振兴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甘肃,对甘肃改革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化脱贫攻坚,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新的时代,甘肃迎来了加快发展、繁荣振兴的重要契机,也面临决战脱贫攻坚、转变发展方式、修复自然生态、净化政治生态等艰巨任务。十年来,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令人振奋的新变化。

攻坚克难显担当,团结奋进写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各族干部群众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治理大见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风政风民风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到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甘肃省以“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决心,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7年以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连年保持在8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和8.9%,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0万人、推动劳务输转2600多万人次。

笃志前行——技能建设谱新篇

强国建设,“匠心”铸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以促进劳动者技能成才技能就业为目标,深化职业资格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基础性建设,积极推进技工院校改革,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甘肃省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8-2025年)》《甘肃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关于印发百日免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一个个计划相继出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创业需要,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

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距刑满释放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戒毒人员……享受培训补贴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培训补贴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宽。2013年-2021年,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17.4万人次。

技能强国,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创造更多圆梦舞台,甘肃省累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7个。加快部署培养一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工巧匠和高素质产业大军,力促“技能甘肃”落实落地。以鲁甘“工匠联盟”为抓手,创新、夯实对口协作措施。首次从技能领域领军人才中选拔了2名拔尖人才,实施三年培养计划,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高技能人才发展拓宽了新渠道。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到21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1.4万人。

为了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政策不断发力,改革不断破冰。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为推动技能人才“人人持证”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鼓励企业针对优秀高技能人才探索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在人才服务、政策支持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守正创新——精准培训助脱贫

脱贫攻坚期间,甘肃省人社厅紧盯急难愁盼问题,把就业帮扶工作干出更大成效。

他们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在充分发挥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增收为目的,持续推动培训输转一体化。

实现稳定就业,既是贫困家庭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举措,又是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身份转变、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融入社会发展轨道的根本举措。

临夏州人社局深入研判贫困劳动力生产生活和培训需求,以工学互补、工学融合为方向,积极开展“嵌入式”“培训券”式、订单式培训、实操性培训和“互联网+”培训,让培训管用实用、高效便捷。坚持以岗位赋能量、经风雨、拓视野、长才干、保增收的发展思路,抓住东西协作契机,创新举措、主动作为。

身为家庭主妇的马米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临夏阳光大姐的免费招生信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报名参加了培训。在工作人员的介绍和引导下,她选择了就业率较高的母婴护理培训班。在经过10天的专业培训和严格的考试后,她熟练掌握了孕妇、产妇、新生儿生活照料和日常保健护理技能,并在今年2月份,如愿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真的没有想到,我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家庭妇女,现在一个月能拿到8000元的工资,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说到这儿,马米乃脸上洋溢着自信与自豪。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甘肃省创新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电工、电焊、汽修、家政服务等特色品牌技能培训;对居家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农家乐经营等居家就业培训;对有创业意愿且具有一定基础的劳动力,开展产业经营、商业营销等创业培训。

甘肃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史永斌说:“我们坚持集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通过‘送培训下乡’和‘培训大篷车’等方式在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充分利用扶贫车间在群众家门口的优势,把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针对扶贫车间所需技术开展技能培训,既培育储备了一批技工人力资源,又使困难群体就业增收。拓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市县,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信息工具,通过直播、录播、PPT等多种培训模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居家线上培训。”

十年来,市州与县区人社部门、劳务机构、培训机构发挥企业、帮扶省市作用,把劳动力培训和劳动力输转紧密结合,健全一体化服务体系,2012年-2020年,全省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62.88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169.75万人次。

勇担使命——劳务品牌树形象

“造型别致的灯笼、形态各异的串珠、逼真时尚的假发、针线均匀的鞋底、色彩缤纷的手工拖鞋……”

当一件件精美的手工编织作品被展示出来,培训现场欢声笑语一片,学员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这些都是武威市人社部门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一个个缩影。

为促进广大妇女及家庭增收致富,武威市人社部门和妇联依托武威巧兰花手工编织有限责任公司合力打造“凉州巧嫂子”劳务品牌,将技能培训作为劳务品牌培训的重要举措,努力把手工编织小产品做成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可谓小切口打开大局面,小举措撬动大革新。

他们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实际,主动送技能上门,同时搭建“精细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的不同,灵活多样,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以集中授课为主,兼并一对一辅导、班组培训、角色扮演等内容;在时间安排上,有全天候、半天、夜间或部分时间段等,力求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学员不仅能得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获得了一种工作经历,获得感显著增强。通过“培训+订单销售”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通过手工编织培训,我实现了居家就业,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学员盛宁高兴地说。到目前为止,仅武威市劳动服务技工学校就开展手工编织培训班29期,培训妇女875人,带动500余人实现就近就地灵活就业。

天水市秦州区人社局结合劳务大区这一独特的区域特征,着力打造“齐寿建筑工”“藉河技工”“牡丹家政大姐”“曹刘保安”“陇原妹”“顾家米人”等劳务品牌,不断推动劳务输出向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当地大力宣传秦州历史文化,帮助秦州农民工走南闯北,发挥“金字招牌”作用和市场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提高生活质量。今年以来,仅“牡丹家政大姐”这一品牌就向北京等地输送劳动力860余人。

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过往的十年,陇原儿女披荆斩棘,奋力奔跑;展望未来,山海可蹈,虽远必达。(李小彤 彭正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