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青牵手 雪域高原叙真情 ——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纪实


首善之都、三江之源,这两个“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节点,相隔近两千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京青专家服务活动”为纽带,将两地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自2014年至今,先后有168名北京各领域知名专家搭乘“京青”号列车,上高原、进车间、访牧区,举办学术讲座,进行技术指导,开展科技攻关、助力人才培养,送上前沿理念和高超技术,为基层单位破解难题,为区域发展献计献策,为实现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青海战略部署贡献了北京力量。

下好“精准”棋,破解行业发展瓶颈问题

2021年6月,站在青海湖边,遥望巍巍祁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沿着这一方向,青海省向着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目标加速前进。

下好“精准棋”是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坚守的原则。2022年的京青专家服务活动聚焦高原生态畜牧养殖、固体废物管理、交通低碳环保和景区生态保护利用领域开展对口服务,选派的25名专家中有4名生态农业专家,2名环保专家和2名生态旅游专家。

“活动紧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遴选医疗卫生、农牧业、生态环保、企业生产等领域青海急需紧缺人才,帮助青海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围绕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北京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眼下,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初创期的关键阶段,如何高质量抓好创建工作,考验着每一个创建者。对此,京青服务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石金莲将考察调研的足迹,深入到景区管理局下属各个单位。她结合环湖地区实地情况,围绕国家公园的起源和发展、国家公园户外游憩管理实践、对青海湖的启示等,作了全面、系统、专业的讲解。“石教授的经验传授非常解渴,对我们做好生态旅游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启发性。”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人事处处长薛振江说。

相对落后的医疗服务水平,是青海较为突出的短板,也是近年来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瞄准的重点。北京市先后组织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知名医院,遴选专业领域的名医,尤其是高原易发病领域的医疗专家来青问诊,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服务质量。“近几年,朝阳医院连续派出多名专家参加京青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填补技术空白、提升包虫病诊疗水平、推动建立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帮助当地实现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省。”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介绍。

既补短板,也固底板。在公安司法、文物保护、金融科技、城乡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拥有丰富一线经验的专家们,发挥专业所长,给青海增添了跨越发展的智力财富。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冰对青海省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规范、疑难案件技术解决方案、技术交流等方面进行指导,与对口服务单位达成长期帮扶计划合作意向;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傅萌赴青海省博物馆,指导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为发挥青海文物资源优势提出意见建议。

为京青两地携手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北京、青海两地组织部门完善会商协调机制,协力做好专家与服务单位的有效衔接,确保人才选派精准、服务基层精准,“京青专家服务活动”成为两地人才交流的品牌活动。

注重实效性,贡献产业发展“锦囊妙计”

“启龙牧场的奶制品在河南县有一定的销量,但价格较低,存在奶源分散、乳制品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建议推广机械挤奶设备,改造小型乳制品存放设备,在销售上实施‘先单点突破,再多点开花’的策略……”一份详细的调研考察笔记,盛满了北京市畜牧总站正高级畜牧师郭江鹏的心血。

十天来,他深入牧区,边走边看、边拍边记,对黄南州河南县发展有机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用性建议。“这里自然禀赋很好,相信实现人才和技术对接,定能走出一条新型有机畜牧业发展的路子。”郭江鹏对下一步的深度合作信心满满。

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京青服务专家们积极建言献策,传授前沿理念、助力技术攻关、培养当地人才。历次专家服务团平均每年开展座谈20余次,讲座授课40余次,实地一线服务百余小时,组织培训近千人次。为解决西部矿业集团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北京连续两年选派相关专家实地指导、现场答疑,突破了氧压浸出等12个难题,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理念。

有资源、少渠道,有产业、缺规模,是专家们在考察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如何走出一条特色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专家们倾囊相授。“青海湖药业,要进一步提高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要不断完善产品标准,优化生产工艺,组织精细化生产。”针对前一天调研时发现的中藏药标准落后、定位不准等问题,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发展总监毛山宏深入贵德县、海南州的医院和企业,并作了专题讲座,与青海省药监局、西宁经开区管委会深度对接,参与制定中藏医药的产业发展规划,探讨“智慧村医”项目的落地路径。

“几天的时间里,首钢派来的技术专家来到技术质量中心和几个分厂,对提高冶金技术出谋划策,也让大家对先进设备型号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王海龙说。他口中的首钢技术专家就是首钢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马文俊。近年来,西钢以解决突出的质量问题为突破口,让生产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但是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专家献智活动堪比雪中送炭。

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工业、农牧产业,专家们将视角向下、脚步踩实,进车间、访农户、解难题,以首善标准贡献智力财富,将首都的人才、技术优势与青海的地域优势、丰富资源有机结合,在智力的催化下,高原产业发展有了更光明的前景。

打好“长远”牌,持续效应不断发酵

2021年、2022年先后两次参加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北京天坛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任李文斌是青海省人民医院的“老熟人”了。他不仅介绍药物临床试验做法,分享疑难、罕见病例诊治经验,而且一直跟踪服务院里相关学科建设,在“输血”的同时也为当地“造血”。青海省人民医院院长张强充满感激:“通过李文斌教授的倾情指导,我院药物临床试验工作和神经外科发展有了显著提高,为我们带来了国际先进的学术动态,进一步拓展了医务人员的临床视野,为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注重持续性,是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的鲜明特征。活动中专家每次实地服务的时间在一周左右,但其持续影响是长期的。京青两地组织部门鼓励并引导专家与服务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有的专家带领本单位团队成员多次赴青海开展帮扶,有的专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线上沟通服务,有的专家在服务活动结束后主动报名参加了“博士服务团”,在青海挂职一年提供智力帮扶。

为促成京青两地长久携手,保障措施也在不断完善。2021年,京青两地签署《深化拓展“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协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长期帮扶机制,扩大活动后续效应。“青海省将建立统一的‘京青专家人才库’,搭建专家智力帮扶‘云对接’平台,适时组织回访交流,共建合作平台载体,促进北京专家与青海用人单位精确匹配、有效对接,进一步推动京青合作走深走实。”青海省委组织部有关同志说。

“今年我们有望送几名业务骨干到北京的医院学习,在李文斌教授的指导下,提高专业诊疗能力,这将有利于我们医院的长久发展,为高原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福祉。”张强说。

既有情感纽带,也有考核激励。京青两地组织部门把服务活动纳入双方年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检查范围,并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向到青服务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人才倾斜。

多年的京青牵手活动中,形成了很多短期和中长期合作项目,一些项目已经“开花结果”:宣武医院利用5年时间,帮助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打造“一个中心、两个专科”,“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技术转化中心”正式挂牌,察尔汗盐湖矿区水资源管理数据库成功构建……

激情与智慧的相互碰撞,产生一连串“化学反应”,京青专家为高山大川播下种子、留下希望。未来,更深层次的联动还在继续,求贤若渴的青海正搭乘“京青号”专列加速飞驰!